学有用的地理,品有趣的生活。阅读世界,漫步地理学。

枫桥夜泊,传递千年的寂寞

枫桥夜泊》

作者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文作品,因其意境完美,禅意清远而流传至今。诗词中所说的寒山寺,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因诗僧寒山而更名。寒山禅修功底深厚,其诗词在日本备受推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寒山寺碑刻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枫桥夜泊》里所谓“姑苏”即是苏州,诗里没有写苏州繁华富贵的一面,描绘了寂寞的深秋里,城外客船静听钟声的寂寞。

诗人张继的寂寞延伸到身后事,是民之福,是人之窘。关于作者张继,相关资料表明,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笔记记录中,知其为大约为天宝十二年进士,后曾任洪州(今南昌)盐铁判官。并非落魄文人,友人刘长卿为其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知为官其清廉正直,否则不至身故之后,如此窘迫。

那天的霜和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给读者渲染了所处的地理环境煞是冷清。月亮落下,夜色朦胧;乌鸦啼鸣,增添孤独;清冷时节,孤灯相伴。

从霜的成因来看,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迅速冷却的影响,降温到0°C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形成白色冰晶。类似的成因,也会形成露,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为空气中水汽发生了凝华(从气态变为固态冰晶),后者发生了冷凝(从气态变为液态水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面落霜,冷气逼人

有解读说,诗中说霜满天,是因为古人科学认知水平有限,误以为霜自天降,才有霜降节气,有霜满天的说法。想来没有读过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臆想猜测罢了。《渔家傲·秋思》最后一句,是“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类似的,还有霞满天、月满天、满天风雨的说法,皆不宜直接硬性翻译,曲解诗意。因此,诗中说“霜满天”,言霜气大,寒气重,为渲染孤独、思念的感情做铺垫。又如,白居易《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以清冷衬托寂寞与思乡。

从霜的出现,可以推断诗人所记录的那个平凡日子,苏州夜间最低温度低于0°C。促使空气中水汽凝华,需要温度迅速降低。一般来说,白天晴朗少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热量削弱少,地面升温快;夜间晴朗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散失热量快。这样,晴天时,昼夜温差大,夜间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才可能出现”霜满天“。曹丕《燕歌行》写“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顺便说一句,可以看出,身处亚热带的姑苏城(今苏州),有霜出现,意味着最低气温会达到0°C以下。平常所说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上,非极端低温。

古诗词中,以月抒发思念、愁苦,也有以月的意象传递纯洁、美好的感情。月落、月明传递感情如何,在诗人笔下,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举头望明月、举杯邀明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江村月落正堪眠……

诗中提及的“月落”、“夜半”,夜半之前月落。月落,天黑,愈发让内心孤寂。月相从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到残月,月亮盘面从缺到满,又从满到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孤舟、古桥似乎意境切合,但圆月是不合适的

从新月到残月,夜空中的月出、月落时间不断推迟。实际上,在夜半前落下的月亮,常出现在上弦月之前,就是初二、三到初七、八之间。部分文章解读过程,配图为满月(即圆月),很是不妥:满月为黄昏升起,黎明落下。而《枫桥夜泊》中,则是夜半前落下。

网络上检索过程中,发现类似错误很多,以至于很难找到正确的配图:孤舟、新月、小桥流水。类似的错误,还有除夕团圆,窗外月圆。涉及月相变化的诸多原理,未来独自成文解释。

寒山寺的今昔

寒山寺,坐落苏州古城闾门外枫桥路西端,寺院坐东朝西,门对京杭大运河。古代属于枫桥镇,今属于苏州金阊区。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曾用名为妙利普明塔院,唐代更名为寒山寺,宋代更名为普明禅院及枫桥寺,元代之后一致沿用寒山寺名。普明禅师,为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弟子,曾随师父往来金陵、扬州,苏州为必经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枫桥位置(来源:苏州市旅游局古城手绘导览)

贞观年间,天台诗僧人寒山曾居住在此,创建伽蓝,遂名寒山寺。诗人张继途径寒山寺,写下《枫桥夜泊》。此诗意境完美,禅意清远,脍炙人口,让寒山寺名声大噪。寒山寺香火旺了,相应地,寺庙经历朝代更替,战火洗礼,得以传承千年至今,与其盛名应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宋代孙仲益作《枫桥修造记》,也引此诗为证,以为枫桥之名由此闻名天下。晚过姑苏,作《留题寒山寺》曰:“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欹枕遥闻半夜钟。”根据清末叶昌炽所撰《寒山寺志》,诗词标题"枫桥夜泊”的枫桥,旧作封桥,后因张继诗更名为“枫桥”。

如今,寒山寺和枫桥,不再承载离愁和寂寞,现在作为宗教和历史文化传承的旅游资源,在保护和开发方面做得可圈可点。历史遗产保护得力寺内有清末重修的建筑群、清代学者俞樾诗碑、罗聘所绘寒山拾得像碑刻、岳飞诗碑等文物保存完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寒山寺一角

建设方面:仿唐铜钟堪称“世界第一大钟”、枫桥夜泊诗碑拥有了“世界第一大诗碑”的美誉,正面刻俞樾手书《枫桥夜泊》,高达16.9米。

周边地区:京杭大运河上,建于清代的枫桥和江村桥如同长虹卧波;铁铃关明代抗倭,见证苏州人儒雅与刚强的融合;枫桥船夜游可聆听古寺钟声,观赏两岸锦绣;枫桥风景名胜区向社会免费开放。

旅游规划:古桥、古关、古镇、古寺、古运河等旅游资源种类多样,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而诗词、市井、饮食、园林、关隘历史文化价值突出。

自然与人文景观交融合,景观铺陈张弛有道,节奏舒缓自如。在苏州,游客看园林、过古桥、听评弹、品美食、知古今……徜徉在自然美与人工美当中,

结束语

钟声穿越千年风霜,寒山寺不再有当初的夜晚。如同提及黄鹤楼、鹳雀楼、岳阳楼、蜀道、巴山……我们首先想到的唐诗就是崔颢《黄鹤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李白《蜀道难》、李商隐《夜雨寄北》。提及寒山寺、枫桥,甚至姑苏城(今苏州),“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就涌现心头。

苏州名扬海内,和寒山寺、评弹、园林等关系密切。开发,是为了保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宗教文化、传统文化的冲击。希望苏州保留一部分历史上姑苏风格,哪怕只是在寒山寺邻近、枫桥边,让人能够在静寂里感受寂寞,直到钟声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