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引言

众所周知,除了亲人,朋友也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感情寄托,他们或能成为我们人生中的助力,或能给予我们鼓励和安慰。王勃在与友人临别之际,赠送了友人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自朋友的关怀能够照亮前进的道路。
01

01

人们常常会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欺负自己,没办法,老天其实也没特意针对谁,但谁让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呢?所以既然套路玩不过别人,那么我们就要尽量避免给别人玩套路的机会。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句农村俗语:“人穷不交三友,落难不求三人。”那这句俗语有何意义,又有啥依据呢?对此专家表示,这句话尽显先辈处世哲学,如今同样适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朋友互相帮助照片

千万不要把这句俗语理解成简单的势利眼。人类从古到今都是有阶层之分的,即使到了“人人平等”的今天,也有所谓的上流社会和底层人士的区别。所以人与人之间会在社会中形成一个个交际圈子,只有抱对了团才能取暖。学会分辨自己应该属于什么圈子,看清自己的位置,然后与合适的人来往,这样才能真正融入所处的圈子中,而不是觉得人人都在针对你,处处都是套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遭遇低谷期照片

这句话把所适应的群体定义为“穷”,这里的穷既是指家境贫穷,也指事业上的低谷期,所以其实“穷”和“落难”不必分开来看。这种时候的处境就如宋江题词中那句“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这时候如果身边是一群损友,那么卧虎可能就真成了死老虎了。那么来看看是哪六种人需要回避吧。

02

02

第一,不交悲观失望、负面情绪爆棚之人。穷不是罪,不努力才是罪过。如果本来就很穷了,还不思进取的人,那岂不是活在梦里?跟这种活在梦里的人做朋友,怕是很快就得被拉进他的梦中吧。负面情绪也是要不得的。整天的伤春悲秋或者苦大仇深又是做给谁看呢?除非人人都是李清照,不然这种情绪还真是有害无益。负面情绪爆棚的人很容易就会影响到身边朋友的情绪,这样一来朋友之间就真的是在互相伤害了。有人说看一个人如何首先看他交的是什么样的朋友,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朋友的性格很多时候就是本人性格的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互抱怨照片

第二,不交同病相怜之人。本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境还是相当美好的,但是仔细想想这又有什么用呢?人家白乐天可是能凭借一身才华在首都圈买房买车的大佬,失意时陪着你一个过气明星喝两杯也就算了,真把自己当回事那就是智商问题了。说到底这根本不是对等的同病相怜,别人只是想找个陪酒的,喝完了就自己振作起来了,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借酒浇愁照片

而我们在生活中有哪里遇得到白乐天这样的“同病相怜”人呢?更多的其实是两人有着相同悲惨的经历,越喝就越苦,最后一起抱头痛哭,哭过了问题还是没得解决。而且本来两人都有负面情绪,这么相互倾述之下多半就是一加一大于二了,于是就成了上面说的第一种人。是不是很悲剧?所以还是结交一些经历不同之人,说不定能从别人那里得到解决困难的启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思进取沉迷游戏之人

第三,不交进取心不足,甚至拖后腿之人。这种人在大学宿舍里应该最常见,说不定我们自己就扮演过这样的角色。当你想要奋发学习时,他大声招呼你去喝酒、去网吧开黑,反正别待在自习室里。这样久而久之,原本生起的雄心也就会被慢慢消磨掉。所以有这样的朋友,虽然看似没有直接的害处,但长久下来还是不利于自身的发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中送炭绘画

第四,不求昔日相帮之人。处世哲学里有一句话叫“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于别人落难之时出手相助的恩情是很重的,但是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却不适合主动向施过大恩之人求助,这又是为什么呢?当初帮助别人时,结下的人情自然是期望对方日后能够偿还的,而自己落难时其实就是偿还人情的最佳时机,这时候懂得做人的人就会主动来帮助自己以偿还人情,而一旦自己先求上门去,就会被别人看低一筹,本来结下的善缘一下就会淡很多,而假如对方是个白眼狼,根本不想还人情,那么求上去不但是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热闹的人照片

第五,不求看热闹不嫌事大之人。这种人就是我们说的落井下石之人,再说直接点就是小人。求助求到小人头上还指望能得到尽心的帮助,只能说做梦去吧。这种小人也许平常能跟你称兄道弟,但是一旦你落难必定原形毕露,你再找上门可能会被人家羞辱得怀疑人生。

第六,不求可同甘不可共患难之人。这种人就是我们说的“酒肉朋友”。这种人的特点就是平时也不会向你索取什么,他们跟你结交只是为了相互寻个开心,看起来是“友情深厚”,但其实双方并没有实质上的交情,这种人又怎么能指望在你落难时出力呢?

结语

其实道理说出来人人都知道,但是真摊上事儿的时候却人人都糊涂了。所以还请擦亮你的眼睛,看看平日里结交的朋友都是哪些人,谁又值得托付,这样才不至于在遭遇不顺时落到“举目无亲”的尴尬境地。

参考资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