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大气十条“特别是《行动计划》实施后,我国包括重点区域的大气环境环境质量改善显著。进入这个秋冬季,蓝天保卫战也即将进入尾声。事关“十三五”既定目标能否完成,以及“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走向。

熟悉的蓝天又回来了

近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大气中国2020: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达标达标天数由79.3%升至82%,157个城市实现六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全部达标,同比增加36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达标城市数量首次过半。

通过三年的不断努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的PM2.5平均浓度从10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7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了32.7%,平均重污染天数由37.4天下降到14.1天,下降了62%。与2016年相比,2019年,“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22%,重污染天数减少了40%,其中,北京市PM2.5浓度由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4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34天下降到了4天

今年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着力点将聚焦4个方面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实施重点治污工程;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监督执法

完成目标仍有压力,反弹现象不容乐观

虽然空气质量已取得较大进步,但改善幅度变窄,且部分城市出现了反弹现象,如辽宁省14个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均出现上升趋势,山东和陕西省大部分城市也出现类似情况。且秋冬季节,上升趋势会更显著。9月国新办举行科技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时,生态环境部认为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再加上秋冬季节不利的气象条件会导致区域环境容量大幅度降低。

对此,生态环境部表示今年将持续推进重点区域秋冬季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抓好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的落实,核心仍然是应对和预防重污染天气发生,重在落实部门、地方政府责任,确保今年的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

虽然近年来,空气质量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环保是没有终点的,我们不能停止我们改变的脚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要坚持重点落实长效管理,要立足精细化,结合工作重点和难点,突出问题导向,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全民意识,和大气污染治理作长期斗争。

关注:科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