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家山△

十月下旬,秦岭留坝的红叶盛宴由高到低,从西环线的太子岭-紫柏山片区漫延到了东环线的最美乡村公路片区。留坝最负盛名的高江路,这几日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火爆的时刻,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游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44国道△

其中陕西西安游客居多,从广袤的关中平原穿越崇山峻岭抵达陕南时,游人往往会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新,不仅是地理风物上的,还包括饮食文化与地方方言等等。实际上虽然同属陕西境内,因为秦岭山脉的阻隔,关中陕南,一个属于北方,一个已经是实际意义上的南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道边崖壁上的观音庙△

在陕南留坝秦岭腹地深处,偶然邂逅一座关中特色古村落。古村藏于大山深处,需要过河、爬山才能抵达,绝对能称得上现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了。而抵达村落之后,北方三合院的房屋布局,老人口中的关中话,都令我们感觉这座陕南古村充满了“神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家山俯瞰△

它就是位于汉中留坝最北边的一个村子——许家山。从留坝江口镇出发,顺着244国道一路向北,在进入宝鸡太白县之前会经过汉中最后一个村子磨坪村。磨坪村素有“汉中北大门”之称,连接陕南和关中,古时褒斜栈道从此经过,如今还留有栈道遗迹。许家山是磨坪村的一个村小组,藏在更为隐蔽的半山腰上,想要进村只能徒步,因为进入许家山的唯一入口,是一条长达百余米的吊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家山吊桥△

将车停在吊桥旁的空地上,开始一段寻访古村落之旅。颤颤巍巍地穿过吊桥,而后开始爬山。许家山在半山腰的山坳处,沿途只一条人踩出来的土路小径。穿行在大山深处,抬头远山白云缭绕,脚下溪水潺潺,路边柿子正红,因前一天刚下过雨,四周还散发着植物的香气,让人不由想起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寻访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柿子红了△

半小时过后,终于到达。许家山始建于清朝,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一群逃难而来的关中人(也有说是来自宝鸡大槐树),选在了这处四面环山、山环水绕的地方安家立业,最终建立了自己的“世外桃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眺许家山△

许家山因最初是一户姓许的人家在这里生活而得名,后来随着张姓人家的迁移并在这里繁衍生息,村子里张姓人家越来越壮大,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张贡老爷了,同治年间的进士,朝廷还亲授了“长发其祥”的牌匾,到现代村里已经是张贡老爷的第九代子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里建筑为典型的关中风格,人字形两面三卡,正堂屋凹进去三米,两面房屋突出,“封火墙”、“燕子口”的设计既增加了安全性,又方便使用,如夏季乘凉、庄稼的晾晒。此时正是晒秋季节,村民们忙碌着晾晒新收的魔芋、山茱萸、玉米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晒秋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晒魔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晒秋人家△

村子里遇到一位八十多岁的奶奶,典型的关中面孔,精神矍铄。因为刚好是午饭时间,邀请我们一起吃饭,屋内装饰,桌椅上面的垫子都是奶奶平日缝制的一些布艺。到我们离开时,她还站在路边目送我们好长一段路,让我们这些外来人忍不住再次感叹起山里人家的淳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奶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针线手工△

告别奶奶,穿过村子,继续往后山走,鹰嘴崖边发现一棵生在悬崖边的大松树,高大葳蕤、枝繁叶茂,三人合围勉强能够,从山底就能远远看见。村里人叫它九头松,因为分了九根枝杈。谁也不知道这棵树矗立于此多少年了,但它已经成了许家山的标志,像很多村里人说的那样:“看见它,就像看到了回家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头松△

来源:隐居乡里

编辑:张 露

责编:尚小靖

审核:王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