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酒楼好布置

陶芳酒楼好鱼翅

中央酒楼好猫腻

中原酒楼好空气

这是三十年代汕头埠一句耳熟能详的顺口溜。这四大酒楼各有特色,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永平路2号,解放后更名为“汕头大厦”的 “综合娱乐CBD”——永平酒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成功学、管理学盛行的今天,当我们发现永平酒楼的管理措施,就会惊叹,百年前的潮商就已深谙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并勇敢大胆地实践,让永平酒楼在汕头这个南中国的“小上海”红极一时,趋之若鹜!

要数永平酒楼的独到之处,主要表现为“三高”:一是楼高,永平酒楼是当时的汕头第一高楼,其规模气势在彼时的汕头埠可谓是独占鳌头;二是性价比高,虽装修豪华却所费不多;三是坐镇主厨的厨艺高。下面就让我们来细细剖析,当年永平酒楼的成功之道吧——

装修豪华价位低 超高性价比

永平酒楼建成于1922年,是一座三开间的8层钢筋水泥建筑,其中7、8层向后缩入,采用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其经营范围相当于现在的酒店,是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身的CBD:一楼为适合普通大众消费的餐厅,二楼为高级的宴会厅,三至六楼为客房。大厦还配有有冰室和商场。六楼是专门作为接待贵宾的住处,共有四套套房。套房中除了卧室外,还配套小餐厅和警卫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期的南生公司八楼天台花园、六楼天台花园、中央酒楼房间内景、中央酒楼正门,来自《汕头踪影》

楼内布置十分奢华,进门的大堂气派辉煌,有一个高4层的八卦栏廊,还有一座钢化镜面的英式进口电梯,各楼层的窗户玻璃均为意大利进口的彩色玻璃。此外,奢华的进口灯饰、象牙筷、玻璃器皿、铜转炉,以及房间里摆设的酸枝桌椅,无不彰显贵族气派,"永平好布置"一说当之无愧。当时18个包房以当年全国18个省份命名,可以想像,邀请客人在某个省份的包厢谈生意,在当时是多么气派有面儿的事。

最关键的是,当时酒楼客房的房间收费却属于汕头埠酒楼三个档次的最低等,每晚银元1至3.2元,比客栈略高而已。装修豪华价位低,超高性价比,使得永平酒楼一时风头无两,门庭若市。

“一代潮菜宗师”许香童坐镇

经济的兴盛促进了酒楼饮食业的发展,而一个酒楼生意好,靠的就是大厨的特色菜。二三十年代,汕头富商及内地阔客为数甚多,通宵达旦沉醉于酒海肉林中,这个时期,也是潮菜发展之际。作为粤东地区餐饮业代表,肯定少不了名师坐镇,如此才能收服潮汕的达官贵人刁钻的味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年代的永平酒楼,来自《汕头踪影》

这时,享有"天顶雷公,天下香童"的美誉,名震潮菜餐饮界的永平酒楼潮菜主厨许香童华丽丽地出场了。根据后人归总的"汕头开埠百年潮菜厨师历代表",按照这份潮菜厨师世系表,第一代潮菜厨师代表人物便是许香童、许响声、蔡学词、郑怀义等14人,世系表称他们为"第一代宗师"。

三十年代是许香童等人蜚声潮汕的年代,他们的技法巧夺天工,推陈出新,创造出很多脍炙人口的潮式名肴,培养出很多潮菜厨师的后辈精英,并且最终让潮菜崛起于宇内。永平酒楼更是受益无穷,在餐饮界的名头愈发响亮。

完善的员工福利吸引人才

在汕头,你知道永平路,但你可曾听说过永平里?很多人都以为永平里距永平路不远,就像镇邦街与镇邦路是相接的,其实永平里位于老汕头埠的轻便车头,如今已拆掉,融进现在的中山路利安花园住宅区里。汕头市“永平里”这个地名消失了。

永平里与永平路无关,却与今天的主角永平酒楼有关。原来,它是永平酒楼员工的宿舍。当年,永平酒楼控股的许老板非常重视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在永平酒楼将竣工之时,在轻便车头择地盖了5座三层楼的楼房,作为高级员工的宿舍,取名永平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褪尽铅华的汕头大厦

企业为员工解决居住问题,这在旧社会无论哪个城市都是稀罕的。永平酒楼有许多老员工,因为完善的福利,几十年如一日不跳槽,一家人一直住永平里,直到永平里拆建。许老板这一着招很高明,员工有了稳定的住处,安心为老板卖力,减少跳槽概率,同时企业有一支稳定的业务骨干队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基本保障。

审时度势 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一个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有顺风顺水的高潮,也难免遇到经济动荡、政策调整的艰难期。1934年蒋介石提倡新生活运动,希望从人民的基本生活开始,改善人民习惯与素质来达到“救国”和“复兴民族”的目标。新生活运动在整个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一直在全国推广,当时的汕头市政府为配合这一运动,于1936年9月1日起在汕头埠实行全面禁赌。

彼时汕头埠各家酒楼都有一个习惯,就是为食客提供麻将之类的赌具,甚至为此设计专门套餐,如四人一桌称为一局,均配有麻将一付,还有烟、酒等,套餐价钱多少主要决定菜式多少(如四菜一汤或六菜二汤),因此当时上酒楼也称赴饭局,许多食客就是冲着可赌而来的。汕头市政府的禁赌令一出台,各家酒楼马上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央酒楼宴会厅,南生公司百货部、中央酒楼外景、南生公司创办人李柏桓,引自1935年《潮梅现象》

1936年9月15日《正报》有一则新闻,标题《无赌难支持、中央酒楼将收盘》,就是报道中央酒楼因政府禁赌而停业。在该报道中,还有一个副标题《新永平筹设茶室》:“新永平酒楼,亦受同一影响,拟将二、三楼改为茶室,增辟唱书台及聘名妓歌唱等情,现已在筹备中……”大名鼎鼎的中央酒楼都在政策的打压下难以为继,永平酒楼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先度过难关,解决“活下去”的问题。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永平酒楼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顽强地存活下来,解放后更名为汕头大厦,依然是汕头餐饮界的“龙头老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修缮一新的汕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