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证据表明:如果真有桃园三结义,那么关羽才应该是其中的老大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就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抛去历史背景交代,整部作品最激动人心的情节,就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花盛开的三月春光里,叩拜皇天后土,以日月为凭、天地为证,义结金兰这件事了。

斩黄巾,乃至后面的更加精彩的建功立业,重点是“英雄”二字,强调的都是能力因素;但《三国演义》并不单纯是为了讲历史,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首要的任务是通过事件来解析人性,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进而赞颂人性中的真善美。

桃园三结义”也并非三个男人结拜如此简单,其核心在于一个“义”。兄弟之义、君臣之义、夫妇之义、家国大义,整部《三国演义》所贯穿和倡导的核心价值,就是一个“义”字。所以,“桃园三结义”就理所当然成为开篇第一大事件。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包括历史事件)都是中性的,对人类而言其价值是平等的。唯独当某个事物与人类的情感发生联系的时候,才能深入人心,才能让人产生分别和取舍。《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的这段时间内所截取的一个片段,以“义”贯穿始终,就让历史事件与人类情感找到了一个非常紧密的契合点。东征西讨、杀伐纷争这是铁血而明朗的,爱恨情仇却是微妙而深沉的。两者一阴一阳,互为表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典文学里写亲情作品的铺天盖地,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的根脉就是亲族关系;写爱情的也浩若烟海,古老的《诗经》开篇就说男女之爱,后来的儒家则掩耳盗铃地将其辩解为:为了表明夫妇为人伦之本的伦理观念。但写同性之间抛弃了血缘、婚恋关系之外的友情的文学作品,则是比较少的。

《三国演义》则以“桃园三结义”等随后发生的诸如千里寻兄、古城相会、戴孝伐吴等一系列情节,描绘出了一场令人读来荡气回肠、思及仰慕万分的旷古友情。从此之后,世间但凡兄弟结拜,就有了一句必不可少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生死。”

尽管后世的人,特别是男人,对“桃园三结义”非常敬仰和向往,尽管真相有时候太过残酷伤人,但到这里也不得不离开文学世界,话入正题,从历史真实的角度探析“桃园三结义”。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进行完结拜仪式之后,就论年纪长幼排了兄弟次序:刘备为长,关羽次之,张飞居小。后世的许多民间故事、曲艺、戏曲里,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之间互相称呼,习以为常地都是“大哥”“二哥”“二弟”“三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从文学世界和民间领域,对“桃园三结义”都是深信不疑的。但事实的确如此吗?

首先,《史书》上的称谓暴露了三人的真实关系。《三国志·关羽传》中说:刘备初起,与关羽、张飞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座(人比较多的公开场合),侍立终日。”

这段话暴露了很多信息,“恩若兄弟”就说明本身就不是兄弟关系,否则就没有必要用来比喻了。“寝则同床”说明刘备的确是把关羽、张飞二人当作是自己的兄弟。但“寝则同床”仅仅是在私下和生活领域的礼节待遇,到了公开场合,刘备是坐着的,关羽、张飞二人则必须站在身后。

如果真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关羽、张飞二人不可能连坐的资格都没有。即便不能平起平坐,但按照尊卑次序坐在不同的位置还是不违背礼法的。从一坐二站的情形看,说明三人的公开关系是尊卑有别的君臣、上下级、隶属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在《三国志·张飞传》里,也有文字表明了三人的关系,说张飞“与关羽共事先主(刘备),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这就说明关羽、张飞二人,与刘备的关系是以臣事君。“飞兄事之”很好理解,就是张飞将关羽当作自己的兄长一样对待。这也符合人情礼仪,即便在今天的社会,遇到一个年纪比自己大的人,喊一声“哥哥”再正常不过,并不能说明两人之间的结拜关系。

《三国志·刘晔传》里,关羽被东吴吕蒙设计杀害,魏文帝曹丕召集大臣,探讨刘备是否会发兵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刘晔回答:“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羽被杀害了,如果刘备不能为关羽报仇,那么刘备对关羽的恩就不算全始全终了。”从而果断作出“刘备一定会发兵攻吴”的论断。

刘晔的理由,刘备和关羽从公理道德的层面说两人是君臣关系,但两人的私人恩情却是父亲和儿子的情感。魏蜀吴三国并立,互为敌对关系,在非常重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原则的斗争领域,刘晔这样一位魏国的高级参谋,怎么可能不知道敌国的首领和高层人物之间“桃园结义”这样的重大情报,进而把两人的关系比喻为“父子”?

但凡出现三人关系的时候,要么就明确表明君臣关系,要么就用“兄弟”“父子”来比喻,而且整个《三国志》中从来没有文字对三人“义结金兰”如此重要的事件作过只言片语的正面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仅凭这些就推翻“桃园三结义”的真实性,理由还不充分。因为即便是三人真的义结金兰了,但在重视血缘关系的古代伦理观念里,毕竟和一母同胞以及其他血缘关系的、真正的兄弟还是有差异的,哪怕关系再好,也只能是“恩若兄弟”,这个比喻的喻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兄弟。

刘晔的“恩若父子”也似乎与刘备与关羽的结义关系不相悖。按照儒家的说法和传统的伦理观念,君臣关系其实就是父子关系的升级或者扩大化,臣子忠诚君主,就好比儿子孝敬父母;相反,君主爱护臣子,就好比父母疼爱儿子。

所以,并不能就以上文字证据作出结论,更何况按照“孤证不立”的考证原则,以上说法仅仅来自《三国志》这一部书,作者陈寿也未必掌握所有的史实,不记载或者不认可“桃园结义”也在情理之中。必须有更多的旁证,最好是物证出现,才能构成完整有效的证据链。

关羽被东吴吕蒙杀害的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但包括《三国志》在内的史书都没有记载关羽的出生时间,所以关羽的年龄长期是一个谜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代有一个叫胡琦的学者,也不知道用的是什么考证方法,他认为关羽应该出生在西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清朝康熙年间,关羽故里解州(山西省运城市)有一个人挖井,挖到了关羽的祖墓,挖掘出了一方墓碑,墓碑的铭文对关羽的家世来历有简要的论述。

当时有一个叫朱旦的地方官员,前往仔细研究了碑文,并且根据碑文提供的线索,写了一篇《关侯祖墓碑记》,在论及关羽的年龄时,作出了“关羽生于西汉延熹三年(公元160年)”的结论。

这两个研究结论是非常接近的,上下相差仅一岁,可以认定关羽的出生时间就在这个时间区间。但刘备的出生时间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刘备出生在西汉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如果采信胡琦的结论,关羽就比刘备大两岁;如果采用朱旦的结论,关羽就比刘备大一岁。

这样就可以推出:《三国演义》里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拜完之后的兄弟排序是错误的,因为不论是大一岁还是大两岁,关羽都该是刘备的哥哥,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非常重视序第的古代社会,搞错排行序列是非常失礼的。《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怀着敬仰撰写这个情节的,他不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唯一的理由就是,“桃园三结义”在历史上并非发生过,仅仅是民间的美好传说,或者作者的美好愿望。

或许有人会认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是皇室血统,和平民百姓结拜就是屈尊和抬举,关羽即使比刘备年龄大,也不能在排行上压过刘备,所以就出现了小说里说的排行。

古代的确礼法森严,但却似乎没有任何伦理依据或者社会规则,要求人们去在年龄这样的自然属性上弄虚作假、违背真实,即便真的“桃园三结义”,刘备根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让一个年岁比自己大的人称呼自己为哥哥。

(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欢迎关注本自媒体号并参与互动;文中配图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