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驽十矢俱发”。

在古代的军队作战当中,远程火力压制的途径应用最多的,就是弓箭和弩。弓箭虽然操作简单,射速较快,但是对于使用者的要求较高,一个娴熟的弓箭手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可以做到长时间的精准射击。而弩的使用就相对简单,只需要使用一把力气将弓弦拉上,再将弩箭放入槽中,对准目标,扣下扳机即可。属于一种非常平民化,也适合大批量装备的武器。

然而弓弩最大的问题在于,战场之上它的射速太慢。弓弩上弦、瞄准再射击的时间,已经足够一个娴熟的弓箭手射出去好几箭,尤其是在面对敌方骑兵冲击的时候,弓弩的这个弱点就被无限放大。这也是弓弩在长达几千年的战争当中,一直无法取代弓箭地位的重要原因。

于是古代很多武器大师针对弓弩的这一弱点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有通过增加弓弩一次性上弦弩箭数量来提升火力密度的,也有通过增加弓弩弹夹装置来提升弓弩的设计联系性的。虽然在《古史考》记有“黄帝作弩”的传说,但是弓弩的使用能否提前到三皇五帝时代,还不好说。但是弩在战国时期,技术出现了大发展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在战国时期,中国的弓弩发展已经出了连弩。这个不仅在相关的著作当中有所发现,在湖北荆州市博物馆当中,展出的一件战国时期楚国的二十发木质连弩残品也证实了,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有连弩投入使用当中。

而在早期连弩作品的基础之上,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诸葛连弩,就属于我国连发弩当中的集大成者。它与现代连发火器的供应发射原理类似,以十发弩箭的机匣为供应发射之用,以发射之后拉动机括重复上弦,继续发射,直到机匣内的十发弩箭被发射完毕。可以使用已经装填好的机匣继续发射,形成新的压制火力!这不就是三国时期需要手动上膛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吗?

而且,诸葛连弩的发射速度极快,可以在10秒之内就将机匣内的所有弩箭全部发射出去。而现在的某些栓动式步枪可能还无法达到这一速度,这也代表了使用诸葛元弩的蜀军士兵,如果在作战环境狭小的条件下,会带有极大的战术优势。

而且当时的蜀汉军队长期在益州区域作战,属于典型的山地型步兵。虽然诸葛亮多次出岐山进攻魏国,其以山地步兵为主对战魏国的骑兵部队,是非常吃亏的事情。所以以强大而密集的弩箭弥补自身军队机动性的缺失,是一个非常合理但却无奈的做法。这一点和后来失去产马地的宋朝军队作战模式类似,都是缺乏骑兵或者其他因素而不得不采取的战术。

尽管诸葛连弩的设计理念相对超前,也被《三国志》称为元戎弩,也就是大元帅弩。但由于材料以及人力成本等问题的限制,诸葛连弩的射程不会太远。根据后人复原的诸葛连弩作品来看,这种弓弩因为体积限制,就算是在现代,不计较材料和人力成本的基础上,虽然可以达到连续射击而且不易出现问题,但是其有效射程也不会超过50米。

所以这种诸葛连弩在面对骑兵集团冲锋的时候,效果并不是很大,反而非常有利于山地作战。如果要将弓弩的射程做到很远,那么其体积必然庞大。加上其内部设计复杂,弩箭需要特制,材料成本较高,所以诸葛连弩的装备率必然不会太高。

结语:以诸葛连弩为代表的中国弓弩设计,虽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因为时代限制无法发挥出最大的作战效果。有人说科技是第一发展力,然而军事科技的发展,才是推动民用科技发展的重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