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虽然是不公平的,但是生命是公平的。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人生道路上不可避免的四个节点。但是当我们谈及死亡,或多或少恐惧大于直面的勇气。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很多人对死亡并没有充分了解。大多数时候死亡并不是戛然而止的,而是缓慢又充满细节的过程。

医疗水平发展迅速,人类的平均寿命随着发展也在延长。但是准备好地、自然地从世界离开,确实一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时至今日更多的人把自己最后的生命交给医院。

所以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最后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死亡”的价格

死亡是四个节点中的最后一个,每个人都想逃避死亡,但数据显示“想逃避”的价格并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有人言:世界上最贵的酒店不在阿联酋也不在日内瓦,而是在医院的ICU。

网络上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以现有的存款,能够在ICU病房呆几天?”据数据调查,2011年至2012年北京13家三甲医院的住院报告显示,每位患者在ICU平均花费9.7万元。而这个平均数,放在这个最贵的酒店还是“良心价”。

即使在澳大利亚这样的发达国家,ICU也是惊人地昂贵。光是心衰病人来看,治疗费大约就要10万一天,医药费大约要6万一天,单单是床位费就要1万一天。尽管澳大利亚是全民医保,但面对高昂的费用,大多数人还是无法接受。

很多人抱怨ICU的费用没有“人情味”,而ICU里的大家伙所谓的高值耗材,开动一次更是价格不菲。各个省市的物价部门规定的ICU收费标准不同,但是基本上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生前住最贵的酒店,死后还得占一个最贵的坑位费。对国内来说,“入土为安”的价格更令人瞠目结舌。

2018年度中国公墓陵园百强排行榜,位于上海的青浦福寿园以CFAP 92.61位于榜首。CFPA全称为中国殡葬评价教程,这是一个机构在2018年历经半年的时间,对全国1400余家公墓进行维度数据梳理。排名依据分别按照销售额50%、生态环保%、区域影响力20%、社会责任感20%等诸多因素进行打分。

上海的高端墓地每块近30万元,全市平均价也在6万的水平。在北京,因为墓地费用过高,不少人就在天津郊区买房,作为家族墓地。

《新京报》在2018年报道称,青岛一位老人去世,家属所列出的殡葬花费明细高达16万。而值得注意的是,公墓的使用期限在法律上还属于”白纸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濒临死亡的病人仍然可以听到声音,请尽力安慰。

孔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把这句话反过来,也同样成立。重新了解和审视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

在死神来临前,病床前的亲朋好友总是会说一些带有情绪的话并且哭泣。而据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当病人死亡前,会存在很长一段“濒死期”,也就是无意识的阶段。病人此时仍然可以听到病床边亲朋好友讲的话。即使生命迹象都消失了的几个小时内仍然保有听觉。

在此之前,《科学报道》杂志欧洲的科学家们曾对“无意识听力”进行研究。研究人员通过使用64个电极的帽子,来测量受试者的脑电活动。

这是全球首次对临终患者进行此类测试,试验的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为临终关怀病人,另一组是健康的年轻人。首先对健康的对照组播放了一系列的复杂音调,来模拟大脑对音调变化所产生的信号。再在临终关怀病人组做同样的测试,并且记录病人所发出的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显示两组数据十分相似,即使是临终关怀病人在死亡前后六个小时,大脑也依然可以处理声音。这一发现证实了听觉是人死亡过程中最后衰亡的一种感官。

科学家布伦顿称,“昏迷不醒的濒死病人可以辨别自己喜欢的音乐。”科学的临终关怀,倡导我们应该给临终病人最大的安慰。

最后,提到死亡不得不说“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指一个地区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7%,就代表这个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中国发展基金会预测了到2022年左右,我们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4%,中国将向老龄化社会转变。

即使我们一直倡导“尊老爱幼”,但是时至今日依然无法摆脱掉“弃老”这个潜意识。“年轻人比老人重要,因为老人即将死亡”这种观念在我们的脑海里潜移默化。

也许我们需要死亡教育,认识生命,才能做最好的道别。面对年老、患病、死亡时有直面勇气。有人喜欢把死亡理解为“残阳依旧美好”,给人带去无限遐想。而我认为我们应该理解为“凡人有死”,因此要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