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大多数外出的游子心中,都会有着解不开的乡愁,对于感性的文人来说更是如此。

鲁迅对于自己的故乡很有感情,他在很多作品中提到故乡,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等等。在他的笔下,故乡是一个有着广阔世界的乐园,各种新奇有趣的花草树木,各种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还有让小孩子向往不已的庙会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后来还以真实经历加以改造,写下了小说《故乡》,著名的“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便是出于这篇文章,在文中有写到自己印象中的故乡极其美好。

然而事实上鲁迅自从18岁离开故乡以后,就仅有两年因在家乡任教而在老家待着。后来仅有的一次回乡,是为了卖掉祖产,之后便终老他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人向来有着叶落归根的传统,尤其对乡愁情节严重的文人们来说更是如此,为何鲁迅晚年却不愿回到故乡呢?还是因为遵循那个“富不返乡”的古老传统, 因为自己变富了,生怕回去以后会被借钱,因此不愿回去?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第一,鲁迅对于故乡的大多数亲人没有好感。鲁迅父亲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病重去世,为了给父亲治病,鲁迅家境已经极为艰难。次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家的房既小又差,16岁的鲁迅拒绝签字,因此遭到了家族叔叔伯伯们的训斥,他因此倍感大家族的冷酷无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鲁迅的行事风格不同于故乡邻居。鲁迅那个年代依然是包办婚姻的年代,他从小就被指定了一门婚事,原配妻子是同为绍兴老乡的朱安。可是鲁迅接受了新式教育,提倡自幼恋爱,并不愿意接受包办婚姻,因此数十年里与朱安有名无实,而是与爱人许广平结婚。这在当时的绍兴人看来是很不合规矩的,他若是回到家乡,极有可能遭受风言风语。

第三,鲁迅晚年与亲兄弟周作人失和。鲁迅父亲去世得比较早,他与两个弟弟周作人周建人的感情原本很深,但后来两个弟弟都娶了日本女郎为妻,感情渐渐淡漠。尤其周作人在日本媳妇羽太信子的影响下,提出与鲁迅绝交。鲁迅若是回到绍兴,故乡人问起其兄弟之事,只怕难以回答,索性不回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乡深藏在每一个游子的脑海,不管年纪长到多大,获得了怎样杰出耀眼的成就,取得了怎样的风光,相信在心底深处依然会不时浮现出故乡的影子,这才有了浓厚的乡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剪不断的乡愁,回不去的故乡。我们所念念不忘的那个故乡,也许不是现在的那个故乡,而是我们小时候在父母面前撒娇、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那个故乡,我们所怀念的其实并不是那个故乡,而是记忆里无忧无虑的童年。鲁迅先生大概正是因为明悟了这个道理,因此晚年再未回过故乡。

参考资料:《鲁迅全集》、《鲁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