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考试"这么一说已有千年的历史,在封建王朝被推翻以前,"考试"都被称作为"科举"。而科举制在封建王朝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根据人们所考的分数排名来决定录用谁来任职某一个官位,这不仅仅是确定一个岗位,甚至能够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因此,在封建时期有大量的"寒士"都拼命读书渴望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在范进失败几十年的求学路终于成功后,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但还没有风光几时便乐极生悲,精神出现了分裂最终遗憾落幕。这样的典故有很多很多,而这些人也都是科举制的牺牲品。自隋朝开始,科举制度也正式被完善,那时的官员几乎都是在科举考试中的高分者,相较于隋朝以前的科举考试要公平的多,没有了门第身份的要求,而是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只录取分数居于前位的人。后来根据录取后的结果人们发现有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录取人员地域的比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唐代现有的关于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名单来看,在西北地区所录取的人数相对较多,中南地区所录取的人数较少,而最多的应该属于北方,有159人考中进士,人数位居全国第一。这些地方就是现在北京,山东等省份,在当时全国将近70%的进士来自于这些省份,那时候,唐朝还实行双首都制度,有长安和洛阳两处首都,可是在科举制考试中洛阳录取进士的人数比长安要多出三倍,可见唐朝时期,最繁华的地方是靠近北方,这里才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唐朝末期时,有一位名叫王定保的人非常有科举制地域分化的代表性。他出生在南方的一个小城里,已经有了多年的科举经验。从那时候开始,南方每年中举的人数已经渐渐开始超过北方了,而王定保是幸运的,在这个时期抓住了机遇,考中了进士。为什么说王定保是幸运的呢?原因是唐朝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南北差异进行了颠倒,北方迅速没落,相反,南方在慢慢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正慢慢向南方转移,所以中举人数也是南方一年年比北方要多,在这样的氛围下,王定保的中举可以说是非常走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唐朝以后,宋朝建制时,来自南方的进士就越来越多了,为此,司马光和欧阳修还产生过激烈的争执。司马光认为全国采用同一张试卷进行考试,北方几乎没有人能够考上进士,因为南北人口比例差异是很大的,这样做非常不公平,应该采取每个省份各自录取的方式来进行科举考试。但是欧阳修反驳道,全国采用同一张试卷,只有在揭榜时才知道考生的籍贯,这只能说明南方的学生读书更加刻苦认真。双方各执一词,都有道理,但最终政策还是偏向了司马光,采取了分省录取的科举方式。即使如此,全国中举人员还是有90%来自于南方,而南方中举人数最多的是福建省,约有7000多人,这个数字足足比录取人数第二的省份多出近2000人,这是无法想象的强势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北方接受中举形势不如南方后,南方各地区便一直在争夺考试最强省份的称号。有着"执文坛牛耳"之称的江西也位列其中,宋朝时期的苏轼一家和江西人自身努力对江西后来的文化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在明朝开国后中举人数便超越了福建、浙江等省份,位居第一,最盛时期是当时全国甲进士有6人,其中有5人来自江西。而曾经的考试强省——福建为什么就此陨落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因为福建省自身的发展限制,这里的人口远远没有内陆江西、江苏省的人口要多,因此便与考试强省称号失之交臂。到了清朝时,科举制已经更加完善了,录取的人员是按照省份大小来固定分配名额,这对江西省来说是一个打击,但是有两个省份却异军突起,那就是江苏省和浙江省,也终于轮到它们来争夺考试强省的称号了,那时人们常说:江苏省盛产状元,一次考试中考上状元的人数,江苏人占据了五分之一,真可谓是人才济济,而浙江省也仅次于江苏省位居第二。然而自这以后,中国考试强省的称号也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动,江苏和浙江依旧是争夺中的胜利者,即便是今天,中国的院士中也同样是来自江苏和浙江的人员占一半以上,比其他省份的人数要多得多。现在看来,可以知道中国哪些地方考试最厉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