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咱们中国人似乎很喜欢用一些委婉的成语来表达一些事态严重的事情,比如用“三长两短”这个成语来表达死亡、致命危险或是隐患。在很多时候,三长两短就直接等同于死亡。 比如在影视剧中就经常会有这样一句台词:“当家的,你要有个三长两短,可让我们娘俩咋活。”
那么为什么三长两短会和死亡、危险挂钩呢?这个成语出自哪里?典故为何?
说起来,关于三长两短的典故起源,人们有很多种说法,小编也无法分出谁对谁错,索性把几个说法都列出来,大家自行理解好了。
三长两短的典故
说法一:三长两短这个成语出自成书于西汉的《礼记·檀弓上》,书上这样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这段话比较简略,没有解释很难看懂,所以最好再看看唐代的释文《孔颖达疏》,这本书上写道:
“棺束者,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缩二者,缩纵也。纵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横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则以小要连之令固,并相对每束之处以一行之衽连之,若竖束之处则竖著其衽以连棺盖及底之木,使与棺头尾之材相固,汉时呼衽为小要也。”
这段话写的就比较详细了,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古代的棺材组合时不需要用钉子,都是用两种不同长短的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比木板短。这里的“衽”不要理解成衣服的缝合处,它在此处的意思是指连接棺盖与棺底的木楔,这种“衽”两头宽中间窄,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衽与皮条联用,都是为了紧固棺盖。
这就是三长两短的起源,代指古代的棺材,象征着死亡。虽然人们很早就发明了钉子,并用钉子钉棺盖的方式取代了用三长两短的皮条捆棺材的习俗,但是作为一个古老的记忆,这种习俗被保存在了词语里,并一代代的传承到了现代。
说法二:关于“三长两短”的起源还有一说,这里指的是棺木木材的长短,这也很有意思,整个故事的大意是说棺材是由六片木材分别拼凑而成,棺盖及棺底俗称天与地,左右两片叫日月,这四片是长木料,棺材的前后两块木料分别叫彩头、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这样整个棺材的所有木料合计就是四长两短,但是一般情况下,棺盖(长木料)不用的时候不会盖上,只有等人死后才会盖上,所以人们只称棺材为“三长两短”,并将其代指为死亡、意外、灾祸等不详的意思。
除了上述解释外,还有人说三长两短最初指的是三根长香(长)、两根香烛(短),而因为香和香烛都是祭奠死人用的,活人不会给自己使用,除非自己死后,其家人才会使用到这两种东西,而为了避免忌讳,注重“口彩”的中国古人们便用香和香烛的长度来代指死亡。
另外,关于成语三长两短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但我觉得这种说法最为不靠谱,所以将它列在了文章最后。这个说法说“三长两短”指的是春秋时期制剑大师欧冶子制作的五把剑,据《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记载,欧冶子曾铸造了五把不同的宝剑:
“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磐郢),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而因为胜邪和鱼肠是短剑,湛卢、纯钧和巨阙是长剑,同时这五把剑还都锋利无比,能给人造成极大的杀伤,人们遭遇了这五把武器就会处于危险境地,有性命之忧,因此人们就用这五把宝剑的长度——“三长两短”来代指危及人类性命的危险,以及死亡。
ps:我个人觉得这个解释太过于牵强了,大家怎么认为呢?觉得那个说法最靠谱?欢迎在评论区内留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