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岁大饥,人相食”,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经看过一些有关于饥荒的史料记载,寥寥数字就将饥荒中的一片惨状刻画的淋漓尽致,即使从未在那样的年代生活过,但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当中无穷无尽的生存压力。

其实这样的描写在史书中并非屈指可数,仅仅就在《资治通鉴》当中,“人相食”这个词就出现了33次,平均每41年就有一次闻所未闻的大饥荒。

在饥荒的岁月里,所有的平民百姓面临的问题永远都是饿,他们甚至不惜吃观音土来充饥,要知道观音土可并没有营养,吃进肚子里仅仅是虚假的饱腹感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的农耕条件自然比不上现代,逢上饥荒则更是一片荒凉,不过,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饥荒时,却很少会说渔业的问题,给人一种大家就算是吃观音土,也不怎么吃鱼的印象,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全方面的食物匮乏

说到古时候的饥荒,我们都知道以前农业水平和粮食产量都不够富足,人民吃不饱穿不暖是常事,就连现代的中国,也是因为有了袁隆平的出现,才让无数人脱离了温饱线,奔向了小康生活。

可想而知,古时候的农耕不发达是很正常的事,不过,对于渔业来说就不一样了,从古至今,渔业似乎并没有出现过令人印象深刻的发展,也就是说,吃鱼理当是常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想而知,在曾经的那些饥荒岁月里,在江河湖海中必然也是充斥着鱼的,那么为什么史书上很难见到饥荒时吃鱼的描写呢?总不可能一到饥荒季节,那些鱼儿们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吧。

其实,事实虽不中但不远矣,所谓的饥荒,指的往往就是全方面的食物匮乏,一般这种岁月,都是天大旱或者大寒等等气象因素,导致粮食产量骤然降低,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而河水里的鱼也很容易受到同样的影响,比如说河水的问题,倘若遇到大旱灾,一些比较浅薄的河流是有可能出现干涸现象的,这便是少渔这一现象出现的诱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哪怕到了近代,工具的效率出现了质变级别的飞跃,可影响鱼产量的,终究还是鱼自身的生存率和死亡率,并不能像杂交水稻一样使得鱼苗存活率大大提高。

当然,饥荒出现的原因往往是多层次全方面的,这样的情况也只是当中的一小部分,现如今我们对于饥荒没有实感,所以才会抱有这样的疑问。

倘若把时间拨回到一百年前,那时的人们恐怕还在啃着青稞就着红薯,熬过一天算一天呢,和如今这种粮食产量充足的情况自然是完全没办法比。事实上,就连我们国家为了预防饥荒的问题也是耗费了不少的心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域性的难题

由于鱼本身数量是有限的,在陆地上的水源地相对于耕地来说就少的可怜了,所以它们往往不会是古代社会人民的主要粮食来源,毕竟古时候全天下数亿的百姓,江河湖海中的鱼儿又怎么够吃。

而且鱼类的收成往往全部看水源质量,古人很难去人为控制这些因素,所以以人为管理为核心的农田才成为了满足人民果腹需要的必经途径。

这也就是说,除了鱼类本身的问题之外,地域性的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我国不乏有一些内陆大省,他们省内虽然有水源,但却绝对满足不了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方法,这类通过渔业来规避饥荒的方法在沿海地区应该更为常见,不过这些地区采用了这些方法以后,倘若没有出现饥荒,那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在史书记载里了。

史书上的饥荒素来凄惨,“人相食”仅仅只是其中最为残忍的一部分,像是什么吃树根、观音土的情况也是屡屡发生,而到了这一步,恐怕就是四处真的没有任何能够果腹的东西了。

我们有关于饥荒时期渔业情况的疑问,恐怕和认知上的幸存者偏差也不无关系,毕竟倘若真的行之有效,那这一年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年,完全不值得史书去大书特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史书中出现的饥荒的成因是多层次全方面的,恐怕不仅仅是农业以及渔业,就连畜牧业都可能受到冲击,不过相对来说,能够进行养殖的人家庭条件相对要好一点,在饥荒的年代也没有普通农民的抵抗力那么低。

只有那些靠耕作为生的农户,遇到旱灾蝗灾以及饥荒才会毫无抵抗能力,倘若山上的野菜再被采掘一空,那就是真正地失去了生的道路。

吃不起鱼的少数人

另外,其实渔业对于穷人来说要更难负担,首先是因为鱼自身带刺,吃起来麻烦,穷人家如果养的小孩多,那就基本上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可以说对于这些家庭来说鱼是不能吃的,最终还是种植类作物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耕地上种出的粮食只需要煮熟就可以方便地食用,而吃鱼反而需要小心翼翼的,也许海鱼会少刺,但大部分的内陆地区又怎么会去弄海鱼呢。

就算一定要吃鱼,对于贫民来说,卫生条件也是不允许的,他们平时都是拿作物随便煮熟了就吃,就算偶尔会有些夹生也可以将就着下咽,毕竟生吃植物其实是没有太大的风险的。

可是鱼类就不行,因为他们也是动物,所以万一夹生很有可能带来寄生虫等等卫生问题,最终得不偿失,所以很多穷人也是故意避开鱼类不吃的,毕竟一旦出了个闪失自己根本赔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想靠捕鱼为生,力气也是很重要的,毕竟粮食种在地里,哪怕是说颗粒无收其实也还是能吃某些茎块类作物的根茎的,可鱼类如果力气拼不过它,它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捕鱼其实是一项技术活,不懂的人哪怕再怎么使劲也未必能得到好的结果,而这样饿肚子又会产生恶性循环,饥饿的人民力气越来越小,而粮食的获取也越来越少,尤其是鱼类更加难捕了。

相对来说,野菜比鱼要普遍的多了,曾经的田野里就偶尔会有野菜蹿苗,这类植物不需要人来培养也常常长的到处都是,所以也造成了如今中国人也常常会挖野菜吃的生活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类作物终究也还是有限的,还是不能确保所有人的温饱,正是有了这些因素,古时候的饥荒才会一发不可收拾,最后落得个惨绝人寰的痛苦境地。

小结:

其实会有这样的问题,终究还是因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什么是饥荒,以及不懂得穷人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现代社会由于袁隆平所培育的杂交水稻的出现,真正地解决了旧社会吃不饱饭的难题,根据数据显示,这种杂交水稻的产量最高能够供给16倍于原来的普通水稻,所以从1976年全国推广杂交水稻开始,饥荒的问题便也一直再没出现了。

新冠发生以前,我们对疫病的想象也还停留在2002年的非典,并且深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样的情况早已变成不可能发生,更不会相信现代还会出现这样的传染病事件,等到事情真的发生以后,不少人都惊呼瘟疫公司来了,实在是发人深省。

所以说国家还是始终都在从大局出发,防微杜渐,这才有了如今我们吃得饱穿得暖,年年有鱼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