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22年,雍正即位后,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等诸多值房,在此“避喧听政”,从而远离潮湿闷热的紫禁城。

圆明园的大规模扩建要属于乾隆在位期间,他本人也越来越喜欢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美丽园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三年正月十一日首次驻园,到嘉庆元年退位为太上皇后,仍长期居于园内。

嘉庆三年十月十日离开圆明园回宫,次年正月初三驾崩。

长达61年的时间,乾隆每年均摆驾圆明园,一年中驻园之日最多达251天(乾隆五年),最少只有10天(乾隆四十五年),平均下来每年为126.6天。

咸丰皇帝,是最后一个享用圆明园的清朝皇帝,也是最热爱住在圆明园的皇帝。

所谓“上林宜夏不宜冬,冬孟乘时返禁宫”,每年入冬后,皇帝由圆明园搬回紫禁城,住上两个月。来年元宵节前夕,便迫不及待地带着宫眷和大臣从紫禁城出发,回到圆明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年之中,咸丰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会在圆明园中度过,他在那里批阅奏折,甚至科考殿试也在那里举行。

据统计,咸丰皇帝于1852年4月22日正式驻园理政,直到1860年8月8日仓皇逃离圆明园。在有驻园记载的七年中,平均每年驻跸时日长达216.4天。

那么,清朝皇帝们为什么如此热爱圆明园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是因为紫禁城沉闷,局促,夏季湿热,相比而言,景色秀丽视野开阔的圆明园更能吸引帝王们。

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答案,对清朝皇帝们来说,喜欢居住在圆明园,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隐秘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在紫禁城中有个机构叫敬事房,专门负责管理皇帝的房事。皇帝每次与皇后行房一次,敬事房太监都要记下年月日,以备怀孕时核对。不过,如果是与妃嫔们行房,则相比而言有点复杂。

每次晚膳之后,太监就捧个大银盘子,里面有几十块绿牌子,每个牌子上都写有妃子的姓名,供皇帝挑选。假如皇帝比较劳累,没有性趣,就说“去”。如果有想法,就拿出一块,反过来背面朝上,再放进盘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让皇帝苦恼的是,每次房事的时候,敬事房太监都站在窗外守候,为了防止皇帝马上中风而死,每次时间稍微长点,总管就在窗外喊“时候到了”,假如皇帝兴致高,装聋作哑,则再喊一次,连喊三次的话,皇帝就不能继续拖延,得“止乎礼”,命太监进房。

这种变态的制度,对于精力旺盛的年轻皇帝来说,肯定是不满意,但是祖宗之法又不能随意变动。

于是就想出变通法子,那就是去不必奉行这个制度的圆明园。

所以,我们后人读历史,以为皇帝不问政事,躲到圆明园,其实不然,毕竟“饮食男女食色性也”,任何一个人,假如连房事的时间都被人管着,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60年,圆明园被焚毁,清朝皇帝们从此少了一个去处,此后连续三个皇帝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子嗣,会不会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