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求职 房屋买卖 教育培训 二手市场 交友相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杏林香飘满秦川

文/周纪合

2020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把人们带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武汉封城,省自为战,县自为战,村自为战,迅速控制了疫情的发展,夺得了决战新冠肺炎的阶段性胜利,人们的生活恢复正常。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凸显了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进一步证明了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中医药的作用不可磨灭。我为我们祖国拥有中医药而骄傲,为我们渭南地区拥有中医药人员的摇篮——中医学校而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陕西中医学校下放渭南地区,刚刚从三原县城搬入渭南,百废待兴。文化大革命还未结束,上级要求恢复招生。1973年,学校招收了第一批学员。我是1974年秋季被群众推荐进入中医学校学习的。在我的想象中,中等专业学校,应该是高楼大厦,窗明几净,环境优美的样子。记得那是金菊绽放的日子,我满怀喜悦,和父亲骑着自行车从两宜镇出发,一路南下,旁晚时节到达学校,编入七七级一班。看到学校荒凉的样子,我的心凉了半截。学校是不知接收那个下马的单位,围墙破旧,一律的旧平房,教室里窗子缺少玻璃,旧桌破椅;教材是老师自己刻钢板打印;宿舍潮湿黑暗,学员打通铺、铺麦草。

渭南中医学校,是全省唯一一所中医中等专业学校,为了给基层培养中等中医药专门人才,学校招收了秦岭以北所有地区的学员。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因学员基本都是农家子弟,加之学校发生活费,家庭困难的同学还有助学金,大家不在乎学习生活条件差,以苦为乐,学习热情高涨。每天天不亮,同学们就起床早读,学校周围的渠道旁、路边布满了背“汤头(方剂)”、“药性”的同学。在建校劳动中,同学们不怕脏、不怕累,一身泥、一身汗,充分体现了农家子弟朴实、勤苦的本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老师由省中医学校原来的师资担任,北京、上海等毕业于高等学府的老师,响应党的号召,服从组织分配,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来渭南任教。老师们具有多年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对学员和蔼可亲,讲课认真负责,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戴。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孙玉川、沈土生、冯玉和老师,四十多年来,他们的音容笑貌常常闯入梦境。

孙老师,渭南塬人,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任我们班主任,教中医基础。师德好,教学水平高,经常深入学员中间了解大家的需求,解决大家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在近年两次同学聚会中,孙老师应邀参加,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衷心祝愿孙老师幸福安康到百岁。

沈老师,上海人,主教儿科,曾任我们班辅导员,年轻,有活力,思想前卫,能和同学打成一片,如大哥哥样关心体贴大家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后来据说调回上海,再未和大家谋面。沈老师,您在哪里?七七一班全体同学向您问好,祝您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冯老师,耀县人,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刚刚分配到中医学校,燕尔新婚,在富平开门办学期间和我们在簸掌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同出诊为群众解除病痛,态度和蔼,亲近群众,受到社员的欢迎,和大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后因工作调动,失去联系,十分想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增进和人民群众的感情,学校安排了开门办学(定期到基层医院和乡村医疗站学习)和上山采药课程。同学们作为农家子弟,深知农村缺医少药的痛苦,怀着深厚的感情,边学习,边劳动,边为群众服务。在到华阴县华阳公社的小山村采药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处于深山之中群众生活贫困、生病无法医治的艰难,坚定了大家认真学习,服务基层的信念,坚定了大家钻研祖国医学,用中草药、简验方为群众解除病痛的决心。毕业后,按当时招生时的规定(社来社去),同学们都回到原村组,为当地群众服务。虽然后来因工作需要,多数同学招转到基层卫生院所工作,也还有一些同学至今扎根农村,无怨无悔地为当地群众服务。

在1977年毕业后的30多年里,因就业、结婚、生儿育女七事八事,(加之当时通讯设施落后),多数同学失去联系,天各一方,只能把思念深深地压在心底。2007年,孙老师和班长张新民千方百计联系通知,在毕业三十周年之际把大家召集于渭南,实现了同学们聚会的愿望。在我们重新聚首的时候,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已经是满头华发的老头老太太了,有些人已经在工作岗位退了下来(四名同学已经作古。其中有我的入党介绍人郭志东、和我在簸掌村一个炕上睡了半年的韩聚山,令人唏嘘不已)。大家回忆昔日的友情,诉说求职的不易,叙述家庭的幸福,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大家共同举杯,祝孙老师健康长寿;祝同学友谊之树长青、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这次聚会,知道每个同学毕业后都经历了求职的艰辛,知道每个同学在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所做的不懈努力,知道一些同学退休后还被返聘,继续发挥光和热。特别是有的同学还自主创业,研发出了特效丸、散、膏药,使得祖国医学发扬光大,我为他们事业有成而感到骄傲。和同学们相比,我觉得脸上无光:大家都从事医疗卫生事业,治病救人,而我却神差鬼使地终生以人口与计划生育为业,学非所用。但是我不后悔,因为计划生育工作离不开医学的支撑,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使自己更容易向群众宣传节育的知识原理,更容易科学的解决节育手术并发症、后遗症问题,手术紧张时候自己还能作为助手上手术台,使自己日常工作更显得得心应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范小红同学组织了七七级一班微信群,使大家能通过微信经常见面、聊天、问候,通报近况,进一步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2017年五一节后,为了纪念毕业四十周年,我们再次聚会,这时大家基本都退休。看到同学们个个银发红颜,精神饱满的样子,感到由衷的高兴。希望我们趁着身体健康,腿脚利索,每五年能聚会一次,叙叙家常,道声问候,祝福健康。

中医学校三年,在老师的教导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光荣的加入了党组织,使我从一个青涩的青年逐渐走向成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具有医学知识的兄弟姐妹,给以后走向社会,面对复杂的人生,坚强地面对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作以后,去关中、陕北各县学习或者检查工作,都能凭着中医学校这张名片,找到知音或者学弟学妹,受到热情接待。以后,渭南中医学校在组织的重视支持下,教学、医疗设施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扩大招生,增设专业,培养了大批的医务工作者,后来又晋升为职业技术学院,为秦地的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当我们旧地重游时,已经找不到原来的痕迹,只能寻访到几个健在的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中央专门发文、习主席讲话,肯定了祖国医学的历史地位,要求各级树立文化自信,重视中医药的发展。我们相信,祖国医学将迎来又一个春天。祝愿我们的母校——渭南中医学校(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这支杏林奇葩开的更加鲜艳,为渭南、为陕西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人才,为振兴祖国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祝愿各位老师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同学们,让我们抓住人生的最后阶段,放下心、迈开步、锻炼好身体,健康幸福地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里。当我们再聚首时,一定有你、有我,把七七级一班46人这个吉祥数字保持到永远、永远!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纪合,大荔县两宜镇人,生于1955年正月。自幼热爱写作,虽身世坎坷而奋斗不止。从政近40年,与人为善,与世无争。老来以舞文弄墨为乐,有百余篇报告文学、散文、小说在中、省、地报刊杂志刊出。愿做一丛路边小草,与世界增添一抹绿意。

E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