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快乐的人,心灵层面都是向善、超越自我、能为他人着想的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的心会慢慢地堕落,到最后,为了达到私人私欲,常常伤害别人,造成众叛亲离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善,是佛家普度众生的大原则,也是佛家教导众生应该具备的胸怀。怀善心,灭心头火,助生之乐;怀恶心,造动荡,酿生之苦。

那种对人人怀着善意的习惯,与对人人抱着亲爱友善的精神中所产生的喜悦、快乐相比,便不能称为成功,不能称为幸福。我们必要有所“给予”,才能有所取得,我们的生活才能生长。

佛陀传下来的教法,都是要我们学习善恶取舍的道理。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改变我执的观念,慢慢地累积善业,这样才会时时感到心灵的平安与快乐。掌握了佛法的要义以后,看待世间的很多事情就分外清楚,处理世间的很多问题更加智慧自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佛法不仅仅是出世间法,它首先是世间法,掌握了佛法,就如同手中握着一把尺子,它可以量对错是非,可以量善恶美丑,世间的一切都可以在这把尺子下量出所以然来。

而我认为佛法更应该是一面镜子,尺子是量别人,镜子是照自己。众生若能够在心灵层面上放一面佛法的镜子,时时反观自己的言行,反观自己的内心,这样慢慢去掉心中的杂念,让自己清净起来,而不是将佛法当成用来检视、批评别人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有一天在镜子面前见不到自己了,那我们的佛性就显现出来了。佛陀讲得最多的是“反观内心”:长时间不断地观察自己的身口意很重要,反观自己的时间越多,表示有越多时间的实修,同时就越能够剖析世间烦恼,了知烦恼如何导向善的方法。

学习佛陀精神,将心灵向上提升,转变贪心、嗔恨、嫉妒所造成的烦恼,就必须从对心的理解及为他人的付出改变。有智慧的爱心是真正的爱心,而善良的心有如肥沃的田地,若不去播种、灌溉,一段时间后也会生出杂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智慧和爱心不能只停留在内心,必须付诸行动,要让善良的动机化为自利又利他的行动。如果别人对我们做的事,让我们感到很欢喜,那么就要常常对别人做相同的事情;如果别人对我们做的事让我们不高兴,也要避免做同样让别人不愉快的事。

用佛法这面镜子除去内心的黑暗,从心中生起智慧的光明,反观自己的言行,慢慢地累积善业,这样才会时时感到心灵的平安与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