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会议上,用“进入发达社会主义”代替“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总结性报告,提出了一个“五年内赶上美国”的“加速发展战略”。

并将其定性为“党的对内对外政策的总路线”,正式载入新修订的苏共纲领。

很多人都认为这无非就是苏联的又一个五年计划,没什么特殊的。就算将其定性为激进,还能有那个“彻底改革”方针激进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何况这个仍是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加速战略,成绩也相对喜人。1986到1988三年时间里,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3%。

与此同时,在1987年的六月全会上,因为苏联政府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原因,工人工资也获得了显著的增长。

1988年的增幅都还只有8%,1989年就直接达到了13%,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

但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前苏联总理雷日科夫的话来讲,以苏联当时的实际状况,全面加速简直会要它的命。

大家好,我是大木,关注我,你不亏。

1947年7月,为了避免欧洲各国重蹈一战覆辙,继而诱发全球性经济低迷。

二战中并未遭受什么损失的美国,展开了一项名为“欧洲复兴计划”,也称“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计划。以金融、技术、设备等形式援助欧洲各国131.5亿美元。

但为了抵御资本的趁机而入,以苏联为核心的东欧集团国并未接受,以至于东欧国家开始走向封闭,逐渐与世界脱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至上世纪80年代,产品已经无法与西方竞争,经济差距也是越拉越大。

这么看的话,戈尔巴乔夫的加速战略并没有什么毛病,想要实现技术追赶,发展重工业是必经之路。

加速战略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加速科技进步,以技术改造的形式完善经济结构、生产、以及管理体系等方面。

进而提升国民经济水平。

但问题在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苏联,已经暴露出了不少潜在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业基础的落后,西方列强的经济封锁,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都加剧了苏联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输出的依赖。

输出比例更是从1970年的15%上升到了1985年的53%,占据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一半还多。这样的经济结构明显就不太健康。

除此以外,还有1979年苏联农村人口那15.9%的占比,以及1981年那41.4%的进口粮食占比等数据。

也都暴露出了苏联的自然经济生产力,同样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重越来越小。

但这必须满足一个前提,商品经济要有足够的竞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勃列日涅夫时期那甚至还要低于战前的教育投资水平,十几年间下降25%的人口出生率。

注定苏联当时定然存在着一个巨大的人才缺口。

那么我们再看戈尔巴乔夫的“加速战略”,其在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机器制造业的优先地位。

直接或间接的投资额高达2000亿卢布,使其增长率一度高达80%,发展速度更是比其他工业部门快90%左右。

如洪流一般的爆发式发展,虽说给苏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人才的缺乏,却注定苏联在科技的发展速度上,并没有戈尔巴乔夫预想的那么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产出来的一系列工业产品,往往也因为陈旧、过时而放在仓库中蒙尘。真正派上用场的并不多。

与此同时,机器制造业的大量资金投入,又进一步挤占了食品、服饰等跟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的轻工业发展空间。

而轻工业作为居民生活消费品的主要来源,发展空间被压缩的直接后果,就是市场上的商品匮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单来说,苏联加速战略以及扩大企业自主权等政策的实施,虽说让苏联人民的收入增加了,但在市场上却买不到生活所需要的商品。有钱也花不出去,还是等于没有。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被破坏,市场上又没有足够商品供消费的情况下。

苏联人民的生活压力最后会由谁来买单?只能是苏联政府。

这也是1987年苏联历史上第一部《企业法》的核心内容。由苏联政府来负责企业原材料供给以及产品销售。

但苏联政府预想的是通过逐步缩小订货额度以及范围的形式,将企业逐渐推向市场。

以苏联这情况,怎么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本就没办法推,因为重工业产出的只是生产资料,属于一个政权工业体系的技术基础,最终的还是需要轻工业来完成二次加工的。

否则说白了还是一堆破铜烂铁,百姓根本就没办法直接拿来使用。

换句话说,苏联工业技术水平未能有效进步不说,明显还形成了一种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畸形发展环境,一方面没有足够的轻工业来消化重工业产品。另外一方面,也没有足够的自然经济生产力作为工业发展的强力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拿1987年来说,重工业部门的投资是665亿卢布,轻工业投资却仅仅只有85亿卢布。明摆着的不平衡。

大量资金以及资源白白浪费不说,苏联政府的财政压力也是越来越大,归根结底,还是加速战略的计划不够完善。

将发展机器制造业当成了“优先发展机器制造业”,出发点没错,却错在未能同时满足发展机器制造业所需要的配套产业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戈尔巴乔夫却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在了政治体制上面,认为还是不够民主,只有建立一个所谓的“完全自由的市场机制”才能够拯救苏联。

又是允许开办私人企业,又是修改宪法,推行多党制,号召必须在政治、经济、社会和精神领域中进行根本改革,把政治放在了改革首位。

殊不知苏联政治体制僵化是真,经济问题的根源却并不在政治上面。

以至于唯独忽略了苏联人民多年来对农业、轻工业、以及食品工业等方面的需求。进而导致全国经济形式迅速恶化,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1993年,戈尔巴乔夫才对此作出了检讨,认为自己在未能巩固改革社会基础的情况下,就激进地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是不正确的。

但很显然,为时已晚。

不过有一说一,在美苏冷战的敏感时期,面对资本实力雄厚且咄咄逼人的西方列强,以及本就危机重重的苏联,戈尔巴乔夫错误估计社会基础的承受能力,制定这一系列的激进改革举措。也属实无可厚非。

改革失败,苏联的结局不会好,想要改革成功,也得先有足够的时间。

而留给苏联的时间显然不多,毕竟东欧又不是只有苏联这一个国家,其他东欧国家也都有不同程度但同样严重的债务危机,这是苏联当时所面对的大环境,由不得戈尔巴乔夫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