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为何会兴起?已有很多文章探讨过此问题。

汉人地位低,读书人地位更低,都不如娼,要吃饭养家没钱不行,就只能写文变现了,说些高雅的老百姓不爱听,那就弄些接地气的,如:《裴少俊墙头马上》、《窦娥冤》这些,老百姓在看“热闹”中,其实,也是在品味着自己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曲是一门音乐艺术,靠旋律来铺陈剧情。那它是不是就和唐诗、宋词毫无关联了?当然不会,先说一事,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曾为一名伎商玲珑和好友元稹斗诗,据说,商玲珑定了限制,按一定的词牌填词。结果,在那个夜晚白居易诗兴大发。

他看着西湖平静的湖面,略一思索,便提笔写下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商玲珑擅长箜篌,她读完了这首词满心欢喜,于是,立刻谱曲,用箜篌弹唱。白居易将商玲珑定下的诗词韵律命名为“玲珑四犯”。一时之间,成了江南文人的最爱词牌。

词,相对于诗要晚一些,它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形成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南梁可是一个可以和唐、宋在文学上一较高下的时代,那时汉人南下,和“蛮族”融合,这些都会影响文学创作,后来的元代亦是这种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曲用的是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调,不同于宋词的中原曲调。但是,它的体制,和词很像,定律格式比宋词还要严格一些,不过,在字数上相对自由,可以在定格外加衬字,而且,所用的语言大都为口语。

简单来说,是时代造就了元曲。那时的元代社会流行什么旋律,是和社会整体“喜好”有关的,而这种喜好并不是自发的,会乐府的人大都是名伎,她们要迎合的自然不是比她们还要没地位的儒生,而是当时的蒙古人。

所以有人说,元曲实现了唐诗、宋词从案头到街头的转变,更加世俗化。事实上,应该说是更加“市井化”才对。它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其内容说的则是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的喜怒哀乐,说的则是那个让人无比厌恶的社会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元曲发展的几个时期。

伴曲而唱很早就有,《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年间,一些优伶乐师们会“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在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前,北方的这些“胡乐”“蕃曲”已经在民间流传了,那时给这些“乐曲”的界定是:街市的小令,或者又称为“村坊小调”。

看这个称呼就知道,当时的中原人都认为:这不过就是个“乡野”调调,只是元代以后,这个流行于街市和村坊的曲调,成了大江南北的“流行乐”。

其实,元代的文学主体就是杂剧和散曲。

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相对于元杂剧,元散曲的存在感似乎很弱。不过,有首小令,只要喜爱文学的都知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

只是,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原来小令也是元散曲的体制之一。除此之外,元散曲还有套数、带过曲等体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元散曲的发展阶段。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在大都(今北京)一带,后期在杭州一带。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元散曲也是经历了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那时艺人创作较多,但是,题材偏窄。倒是有些同时也搞杂剧创作的作家,他们的成就推动了散曲的发展,如:关汉卿和马致远等人。

后期则出现了很多专职的散曲创作者,这时的散曲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了。从数量上看,这个时期的散曲创作是个高峰,但是,从创新上来说,却是屈于精致,反倒没了那种“野蛮生长力”。并且,这一时期还出现不少研究散曲的学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元杂剧的发展阶段。

杂剧最早出现于金元之际,当然,杂剧体制的成熟并风靡一时,是在元朝建立之后。当时只流行于北方,这种北方腔调的杂剧,很快被全国老百姓接受了。从元人编撰的《青楼集》就可看出元杂剧是如何从北方到南方的。

杂剧题材的涉猎相当广泛,成就了它在元代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很多社会底层的人成为了作品中的主角,这也是为何杂剧受众群体多的原因。这就如同现今的励志小说受很多人喜欢,同样的道理,“小角色”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业,这样的情节更让多数人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我们再来看下元曲的特点。

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

另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并且,元曲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甚至,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得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元杂剧和元散曲成就了元曲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它独有的艺术魅力让这段有些暗淡的时代至少还能品味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担忧。

参考资料:

【《旧唐书》、《宋史》、《元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