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同一个错误,我们多次提醒后,孩子还是经常犯同样的错误。问题在于,

1. 我们的提醒不够明确、易执行

2. 跟孩子做约定,没有考虑孩子的认知水平

3. 沟通属于无效沟通,没有考虑孩子接收到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确易执行的提醒

明确易执行的提醒

比如孩子早餐打翻了牛奶,我们多次提醒孩子,拿牛奶时要小心抓稳。这个提醒太空泛,孩子不清楚,具体要怎么小心?要怎么抓稳呢?我们需要给孩子足够明确的提醒。

我们可以把小心、抓稳分解成具体、可执行的指令。比如对孩子说:“下次拿热牛奶的时候,可以一只手抓在杯口,另一手托在厚杯底。”

对学龄前的孩子,可执行的指令才是有效的提醒。这样孩子在第2天拿牛奶的时候,就清楚具体应该怎么去拿杯子,不会翻牛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具备一定逻辑能力,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查找打翻牛奶的原因,和孩子一起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

采用提问的方式问孩子:“拿牛奶的时候为什么会打翻呢?“提问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一定要平静。让孩子知道我们不是在责怪他,而是在和孩子一起查找原因。

孩子可能会回答:”是杯子太滑了,或者说牛奶有点烫。”找出原因之后和孩子一起探讨出解决方案:一只手抓杯口,另一只手托后玻璃底。通过和孩子一起找原因,想解决方法的方式这种方式,孩子在下次犯错的时候。就学会自己去分析原因,以及去思考解决的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效沟通的方式

有效沟通的方式

家庭成员间的矛盾、误会、冲突,大部分原因在于无效的沟通。而有效的沟通,关键不是我们说了什么,而在对方听到了什么?

家庭里经常出现一个场景

妈妈说:“你俩父子,就不会帮忙做点家务吗?”妈妈想表达的意思是,大家一起把家务完成。而孩子和丈夫,听到的是妈妈对他们的指责,从而引发误会发生冲突。

采用有效的沟通的方法,妈妈可以说说:“你俩帮我把碗筷收到厨房,把茶几上的杂志和涂鸦本收到起来。”有效的沟通方式,说和听到的是同一个意思。接下来就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一起完成家务,而不再是争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虑孩子的认知水平

考虑孩子的认知水平

我们在指出孩子错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孩子的认知水平。比如,我们规定孩子只能看半小时动画片,这个约定看似非常清晰而且明确。但对于6岁之前的孩子,他们对时间的认知是非常模糊的。

孩子并不知道半小时到底是多久。所以就经常发生半小时时间到了,孩子还要去再看一会,家长以约定好的半小时到了,不让孩子看,发生争吵。

考虑到孩子的认知水平,我们在跟孩子谈论,时间性概念的时候,可以用具体的情景或者工具,来帮助孩子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用沙漏计时,我家就买了好几个,不同流速的沙漏。跟孩子约定看半小时动画片,就拿计时半小时的沙漏,告诉孩子沙子流完了,今天就不能再看电视了。借助沙漏可以把时间具体化,通过沙漏,孩子对自己能看多久动画片,就会有一定概念。

刷牙可以用计时三分钟的沙漏。读绘本可以用1小时的沙漏。借助工具,我们跟孩子约定半小时,这个约定,双方就处于同样的认知水平。

孩子多次犯同样的错误,多次提醒正确的方法后,孩子还是经常犯同一个错误。关键在于,考虑孩子的认知水平,给出明确以执行的提醒,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