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是个挺有年代感的词儿。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涌入了城里,现在这个词已经慢慢被淡化了,可在八九十年代提及“城里人”,那是住大楼房、走水泥路、吃商品粮、端铁饭碗的象征,是很多农村人的目标。

其实陈来胜不算是“城里人”。当年的东大阳堤村又穷又乱,老辈人教育孩子,就是让他们学有所成后永远地走出去,他就是当年走出去的年轻人之一。县一中毕业后,他开始了在外坎坷不平的闯荡生涯,在工厂上过班、开过小卖部、卖过钢材,后来跑运输办快递。他勤快又不怕吃苦,机智又敢闯敢做,很快在改革大潮下,日渐富裕起来,成为了村里人眼中的“城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讨苦吃却是真真的。在陈来胜走出去的30多年中,东大阳堤村虽然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但穷却一直没有变。所以直至2008年他回村任支部书记时,村里穷得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群众穷得家徒四壁,连吃的水都得从外村拉;年轻人在外打工维持生计,长年累月不回家;老人们靠着墙根儿浑浑噩噩日复一日。整个村庄像生了大病,了无生气。

刚上任第一天,陈来胜站在村里的十字路口东张西望,热切地期待了整整一天。期待着能见到生产队时相互招呼着去上工的乡亲,期待着哪怕有一个熟悉的人停下来话几句家常,甚至期待着有人能上前问一句为何返乡。可是什么都没有,偶尔路过一人,或者行色匆匆,或者礼貌性点个头,有的干脆视而不见;就连鸟儿也藏起来了,还有那似有似无的风,为原本温暖的五月凭空增添了一丝清冷。本作好了如何应对各种质疑的他,却没有料到会是这样的冷清场面,仿佛他的回村与大家毫不相干。陈来胜陷入了深思。难道是村里人对他的到来漠不关心?不!绝对不是!大家是穷怕了,乱怕了,说到底是对自己的不信任!

怎样才能让群众对自己有信心?光靠几句冠冕堂皇的话是不行的,光靠短短“三分钟”的火热劲头也是不行的。陈来胜打定主意后,在村里的十字路口驻扎了下来,不管冬夏,不论风雨,每天早上七点准时上班,一辆小摩托就是他的办公室和办公桌,还把电话号码贴在车身上,方便随时联系。谁有事来大街找,找到摩托车就找到了陈来胜,就找到了党支部。

这个“露天办公室”一扎就是三年。三年里,群众眼看着新办公楼盖成了,新村建成了,集体有收入了,生活越来越好了,却鲜有人看到陈来胜为此付出的无数艰辛,鲜有人看到陈来胜为此做出的自我牺牲。用他自己的话说,俺就是巴巴地跑回村里来“讨”苦吃的,是为了俺村人都能尝到生活的甜头,大家的生活都好了,俺心里就是甜滋滋的!(毛德胜 宋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