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届一届的交接中,美式辩论成为一把钥匙,将很多东西传承了下来。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辩论的心态。

你可能也发现了,NSDA君采访过的诸多大神辩手,比如UCLA学姐陈美伊、NSDA排行榜Top 2的Benjamin Liu、首申斩获5份Top 10美高offer的胡安琪……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校园大使

作为NSDA在各个学校中推广美式辩论的重要桥梁,校园大使们无不勤勤恳恳,各出妙招,帮助更多同学了解美辩,并参与美辩。

今天想要介绍的这位少年,是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国际部李译伦,更是身兼数职——辩论社社长、NSDA校园大使、学生会主席

社团如何开展?如何平衡繁忙的学业与辩论?如何帮助更多不敢开口的同学参与到美式辩论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之前,先戳视频回顾上外双语辩论社团的超酷风采吧!

1

从内向少年到成为辩手

辩论,改变他的生活轨迹

“既然有幸接触美式辩论,并成为NSDA校园大使,就应该把它带给更多人,让更多同学参与辩论。就像老社长传达给我的那样。”作为上外双语的现任辩论社社长,李译伦说,肩上责任更重了。

今年高二的他,一年半前才从体制内中学转入上外双语国际部,遇到了当时的校园大使、辩论社长方心晔的招新,于是被吸引加入了辩论社。

和很多辩论社员一样,这也是李译伦第一次接触辩论。来自体制内学校的他,英文水平在辩手圈中并不算优秀。美式辩论更是一个新事物,让人觉得很新奇。

在打辩论以前,李译伦是个比较“内向”的人——宁愿一本书读一天,也不想和别人交流。然而接触到辩论社招新活动时,他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好玩的平台和机会,能够让所有人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于是乎,辩论之路就这样被开启,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2

从新人小白到辩论社长、学生会主席

走出自己的一方世界,拥有全新思维

李译伦刚进辩论社时,完全是一个新人小白,在当时社长的带领下,去打了人生中第一场辩论赛。

他还记得,那场辩论的辩题是关于难民,他和搭档只赢了一场,甚至都没有晋级。“因为那个时候比较懵懂,关于辩论知之甚少,还没有系统化地学习辩论。”

但是就像NSDA君采访过的许多大神所说的那样,学习辩论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参与辩论赛,在真实的赛场上“摸爬滚打”,你成长的速度必将超乎想象。

老社长方心晔也很鼓励社员去打比赛。李译伦打了第一场辩论赛后觉得,开始自然地知道自己备赛时要准备哪些材料了,收获颇丰。慢慢地,老社长开始忙于毕业,李译伦交接下了辩论社长以及校园大使的责任。

身份上的转变,给他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李译伦说:“以前我喜欢独处,自己埋头读书不愿意跟人讲话,即使参加辩论社,也只是社员而已,决定都交给社长。但当了社长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突然之间有了一个选择的责任和权利。比如要做一个决策时,我可能因为习惯会先等一等,看看谁会发出第一个意见,转念一想发现不太对劲,现在我是决策者,我应该做出表率。”

他回想起来,当了社长后,每天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接下来应该做什么?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提前规划的习惯。

这种思维模式也帮助到他竞选学生会主席。比如他在准备时,丝毫不会觉得一件新的任务会影响到学习或是生活,因为有规划、有提前量,所以一切都井井有条。

而在责任方面,当他成功当选学生会主席后,也有相同感受。

他说,有时候会突然觉得“有点恍惚”——自己已经有能力去为一个团体决定或是选择一些东西,不知不觉,在性格上更稳妥、更自信了,不再是从前那个囿于自我的人。

3

传承与珍惜

“抓住高中生活的尾巴”

上外双语的国际部人数不多,于是辩论社也很迷你——大约20人左右的体量。在这样一个小团体当中,社长与社员更像是朋友般地相处,交流的时间也更多。

谈及从老社长那里学到的东西,以及自己对于社团未来的规划,NSDA君从李译伦的叙述中感受到的更多是传承。

老社长方心晔离任时,曾给NSDA留下一段感言,其中写道:“踏入高中的第一天,学长学姐穿着正装在台上侃侃而谈,大气自信的样子真的让我十分羡慕。选修课毫不犹豫地选择了debate,开始对辩论逐渐感兴趣,可惜一个学期只有一节课。”

李译伦则回忆起刚接触辩论的时候:“我记得第一次招新,社长给我们简单介绍了美式辩论和NSDA,还给了我们额外的资料,也会抽空给我们讲更多关于辩论的东西。比赛前,还会事无巨细给我们传授经验——比如穿什么比较合适,吃得太多可能影响发挥……让我们颇为受用。”

在这一方面,老社长方心晔很看重教导社员如何看待辩论赛——并不是比赛就一定要赢,更重要的是和其他辩手交流看法,学有所用。李译伦说,“我有的时候会挺羡慕那些很早就接触到NSDA并开始打比赛的辩手,他们起步早,在英文学习和比赛经验上也更领先。”上外双语辩论社的社员大部分是由体制内学校转到国际高中,从英文水平上来说,在美式辩论的赛场上并不突出。李译伦作为社长,总是给社员传达这样的理念——抓住高中生活的尾巴。

他说:“有很有意思的是,一个社员曾经问我,积分榜上那些1500+的大神都是怎么来的。我说,不必太过追求名次和积分,但心态、观念、技巧这些,该学的都要学到,这才是我们参加辩论赛最大的意义所在。眼光不局限于比赛,更要看到往后进入大学,这些学术研究、英文表达、逻辑思维都是很有用的。

在李译伦的引导下,上外双语辩论社的运营方案也是通过比赛来学习,高中三年并不长,参与辩论的时间更是短暂,因此更要好好珍惜。这不是不希望拿奖项,而是不执着于拿奖、攒积分,更多的是把美辩当做高中生活的一种额外体验。

9月社团活动,老社员正在为新社员科普辩论

当然,额外的体验也需要变得充实,李译伦说,他会给自己以及社员们设定目标。有了目标,就会学得更快。

“比如,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短期目标——参加这一届TOC中国冠军赛。上一届我也参加了,但没有拿到很好的名次。这次再参加,还是因为在高水准的比赛中,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长期目标则是给自己定积分上的目标,目的不是为了和别人比——毕竟时间和经验有限——但设定积分目标其实就是告诉自己要打多少场比赛,给自己一点适当的压力,让自己一直保持充实。”

这个心得也是通过李译伦自身的经历得出的。他最开始打比赛,因为不会安排备赛时间,所以本来几个月的充裕准备时间白白浪费,缩减了大半。而在今年年初,为了准备TOC,他在一周内解决了本来一个月要完成的内容,专心备赛,整个人的状态一下子提升很多。

4

从无法开口到拥有表达能力

他这样帮助更多小白参与辩论

除了心态、观念上的引导,辩论社长以及NSDA校园大使很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让更多人参与到辩论

对于之前没有接触过辩论,英文水平不是特别好的社员,李译伦会搜集一些英文学习的视频、课程,联系教练来进行专业指导,还会找一些比如“中学生应不应该在校园内穿制服”这样相对简单的辩题,让社员们畅所欲言,先激发他们对辩论的兴趣。

还有一些社员,就像很多刚开始接触辩论,或是犹豫中不敢踏入辩论之门的同学那样,对自己的英文不自信,所以表现得很腼腆,不敢开口。

如何帮助这些同学建立自信,开口辩论?李译伦给我们分享了一个他意外发现的的方法。

他发现,很多辩手都是下了赛场比比赛时更加活跃,很爱在比赛完后跟朋友讨论,比如打得怎么样,哪里出了什么问题,但到了正式比赛时却不敢开口,非常犹豫。

于是有一次,他就尝试让社员们先进行crossfire,结束后和社员单独复盘。很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的是,每个人都一反赛场上的拘谨,开始滔滔不绝地用英文和他表达他们在比赛时是怎么想的,本来想说什么,但又为什么不敢说。

李译伦觉得他们在这种状态下,英文观点输出得特别流畅,就让他们保持住这个状态,再来一场crossfire。这一次,效果出奇之好。也许是他成功地将社员们的心理防线降低,让他们不再拘泥于“正在比赛”、“要说得很好”这件事,而是真正沉浸在比赛中,回归自身的思考。

还有一名社员,也让李译伦印象很深。

他刚入社时,最大的问题不是不敢开口,而是被有限的英文水平限制了观点的表达,开不了口。于是刚开始打比赛时,他会说一些很空的套话。这是不少新手会犯的毛病。

针对他的情况,李译伦制定了各种提升的方案。首先是NSDA赛制的介绍,让他明白每个环节需要做的事及其目的。其次是多看一些大神的辩论视频——这一点还挺重要,大神的辩论水平虽然很“吓人”,但有这么一个同龄人的榜样在,也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努力,让他看到努力过后的结果。除此以外就是不断地训练,模拟比赛,在比赛中学习。

李译伦说:“这个同学给我的感受是很特别的,因为他的进步真的非常明显。从一开始的磕磕绊绊、不知道怎么表达,到后来成长到虽然有卡壳,但能很自信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完整。”

简单来说,从一个不会表达的人变成一个有表达能力的人,这是社员们在社团中取得的巨大进步。

5

面对“时间平衡”的永恒难题

他说,重要的是选择与取舍

社团体量不大,但问题也是明显的。李译伦说,他在运营辩论社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便是学业与辩论的时间平衡

对李译伦自己来说,时间平衡并不是一个难点。谈及时间管理观念,他说:“我的选择不太一样。有些辩手确实因为NSDA很有含金量,会对日后申请大学有帮助,尤其是AP班的同学。但我是英高班的,参与美辩的目的更倾向于学习。”

因此,即使高二的学业非常繁忙,李译伦还是选择多打比赛。他有一种莫名的执念,也可称为一种不服输的性格。一旦选择了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好,遇到阻力,“抗一下就过去了”。他告诉自己,不要因为花时间在辩论上,学校的绩点就受到影响。

于是,他反而更加努力和专注于每一件事,不让它们相互影响。

但对于社员而言,所面临的情况也是很现实的。

上外双语的国际部非常年轻,且更偏重于学术。所以很多社员在参与辩论时难免会分心,因为各种理由可能会缺席社团的活动。

因此,虽然辩论社已经尽可能地激发兴趣,为同学们搭建提升辩论水平的平台,其效果仍不尽完美。——有些同学可能下了社团课不复习,导致学过就忘;还有同学说好要分工准备比赛,最后因为其他事务突然就弃赛,影响到社团整体的计划。

面对这一情况,李译伦并没有苛责社员,反而是站在双方的角度思考和处理。

他以芒格的心理学理论给社员们提建议。按照这套理论,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边界的,你所做的事要在能力范围之内。如果实在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其实反而对自身提升的帮助不大。

所以,在李译伦招新时,首先看的是学生对辩论的兴趣如何。其次会考量,如果学生在学校课业上表现薄弱,那么再让TA花精力在辩论上,确实要牺牲的太多了。对于这些自顾不暇的同学,李译伦会真诚建议他们考虑好,以课业为重。

而真正进入辩论社,成为社员后,李译伦则注重把效率最大化,以最高效的方式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他们。如果说取舍无可避免,那么就尽可能不浪费任何时间,发挥每一次社团活动的价值所在。

NSDA君很高兴地看到,有更多校园大使带领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美式辩论。即使入门稍晚,一如李译伦和他的社员们,也全情投入辩论,将辩论作为高中生涯的额外经历,珍惜这段宝贵的时光。

也祝福这群少年,希望他们在辩论中的所得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中依然闪闪发光。

口述 | 李译伦,采访撰文 | Vivi,来源:NSDA全美演讲与辩论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