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永乐四年(1406),朱棣一声令下,下诏营建北京宫殿,自此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荣耀时代。在筹备与建成紫禁城的十余年间,是无数能工巧匠为之付出过心血和努力,正是他们,帮助朱棣实现了他的“千古山河梦”,设计创作出紫禁城这座屹立六百年、瑰丽复杂的宫殿。然而留在史册之上的只有语焉不详的寥寥数笔。

我们今天赞美600岁的紫禁城,赞美她的四季,赞美她的每一处设计,赞美她的宫宇,赞美她的红墙黄瓦,赞美她的彩绘,赞美她的屋脊藻井,赞美她的一切一切,我们更应该记住她的那些缔造者。

紫禁城的总负责人

代表人物:泰宁侯陈珪,负责督制北京城与紫禁城的改建规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见水印

接受这个任命时,陈珪(1335-1419)已是71岁的老人,为方便陈珪协调,专门铸造“缮工之印”。

2008年4月2日中国网《阅读西四胡同古典年轮,和珅在这里发迹》摘录:北七条,有明北京营建总指挥陈珪的府邸西四北七条,明代称泰宁侯胡同,因泰宁侯陈珪的府邸在此而得名。遗憾的是,陈珪并没有看到迁都后的北京。由于日夜操劳,积劳成疾,陈珪1419年病逝于泰宁侯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他的后代共有13人承袭爵位,直至明亡。陈珪留下的泰宁侯府,也被八旗新贵抢占,仅存泰宁侯胡同的名称。但到了道光年间,因皇帝名叫旻宁,“宁”字须避讳,胡同被改为泰安侯胡同。

总负责人的协力官

代表人物: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侍郎李友直,负责协助总负责人经画营建工事。

上文说到总负责人陈珪彼时已是71岁古稀之年,所以朱棣特地让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担任陈珪的副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柳升墓,位于安徽省怀宁县清河乡,图片来源见水印

明朝营建重大项目,要委派重要官员督理。凡是规模较大的营建工程,一般都遣文武大臣、太监监理其事。从永乐十五年(1417)二月至永乐十八年(1420),柳升等一干人马在改建扩充北京城的工程中,挥师勤作,大兴土木,新建皇宫、效庙、城垣、城楼、陵寝等。多年的随驾远征,指挥有方、功勋卓著的安远侯柳升是朱棣最为宠信的爱将。新都北京城的建造,有柳升挂帅指挥,朱棣很放心。

规划设计师

代表人物:工部侍郎吴中、营缮清吏司郎中蔡信、太监阮安,负责具体参与紫禁城的规划和设计,负责营缮工程。

《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二》中记载:“初,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复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门外东南建十王邸。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是成。升营缮清吏司郎中蔡信为工部右侍郎,营缮所副吴福庆等七员为所正所丞,杨青等六员为所副,以木瓦匠金珩等二十三人为所丞,赐督工文武官员,及军民夫匠钞,胡椒,苏木各有差。”(多说一点,把苏木、胡椒当成奖金或工资发给下层公务员,无异于是变相克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明初紫禁城乃至北京城的修造也有许多越南(时称交趾)工匠的身影,阮安就是这时登上历史舞台的。《明史·宦官传一·阮安》中载,“阮安有巧思,奉成祖命营北京城池宫殿及百司府廨,目量意营,悉中规划,工部奉行而已。”也就是说,阮安在设计方面独具匠心,奉明成祖朱棣的命令营建北京的城池、宫殿、百官的官署,而其勘测设计极为精心,详细地了解工程的规划设计,而工部对他的设计仅是照办。由此可见阮安在建筑规划方面的才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统二年(1437),阮安代替蔡信负责修建北京城九门城楼,是因其提出的方案最佳:施工人员主要取自在京师训练的军卒,将其中的1万多人操练停止,增加其月粮,安排好班次,每人增加月粮一斗,盐每月一斤,且建筑费用和材料不再另外佥派,只用官府积存的,永乐时营建北京剩余了大量建筑材料,此次均被派上用场。

随后几年,又先后主持了皇宫三大殿(奉天、华盖、谨身)的重建工程,通济河的疏浚工程,固安河河堤加固工程,北京城墙的包砖改造工程。

阮安接受的最后一项工程是张秋河的治理工程,但他在前往张秋的途中去世,死时身上的银两不足10两,家无余财。对于一个主持过许多重大工程的太监来说,如此廉洁,实为少见。

而蔡信可以说是紫禁城规划的重要幕后工作者,他不仅熟稔于瓦木各作的知识技法,还有着出众的设计才能和协调能力。他与各作工匠共同讨论、相互合作,将设计与施工紧密联系,提出了切合实际、为各作所认可的设计方案,对紫禁城的顺利营建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他参与故宫设计的故事。据说,当时朱棣将建造宫殿的任务交给了工部尚书宋礼。建皇宫得先有图纸,宋礼就找到了蔡信,让他设计。蔡信设计图,让宋礼非常满意:新皇城比元朝时略向南迁,各大宫殿,依中轴线,左祖右社,十分规整,又开凿南海,堆砌景山。宋礼还亲自实地考察了一番,确定这个设计创意十足,且操作不难,于是报呈皇帝。朱棣一听说新皇宫里有九重宫阙、9999间半房屋,顿时心花怒放,于是痛痛快快地批准了蔡信的设计方案。(事实上,故宫里到底有多少间呢?1973年,专家们专门做过统计,发现故宫实有8707间房。)

十万工匠和百万夫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建紫禁城的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万工匠和百万夫役,最终能留下姓名的并不多,诗人西川曾说过这样的话:历史仅记录少数人的丰功伟绩,其他人说话汇合为沉默。

木匠蒯(kuǎi)祥、瓦工杨青、石匠陆祥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

木匠蒯祥精通尺度计算,每项工程施工前都作了精确的计算,竣工之后,位置、距离、大小尺寸都与设计图分毫不差,被誉为“蒯鲁班”。到成化年间,蒯祥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但仍“执技供奉”,俸禄食从一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宫城图》局部,拍摄于国家博物馆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收藏有一幅明代宫城图,画中描绘了一个人站在承天门(今天安门)下,据说这个画中人就是蒯祥。北京曾经是有一条旧胡同,胡同被人叫做蒯侍郎胡同,说这里是蒯祥曾经的住所。

瓦工杨青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工匠,名叫杨阿孙。一日永乐皇帝偶然发现宫殿新粉刷的墙壁上有异彩,永乐帝便询问左右侍从,正在做工的杨阿孙回答了皇帝的疑问:这是蜗牛爬行的痕迹。当永乐帝得知阿孙是他的乳名时,就笑着说,现在正是杨柳发青的季节,你就叫杨青吧。后来,杨青也由于出色的技艺得到了工部左侍郎的高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和殿后大石雕,自拍图

石匠陆祥技艺高超,据《宪宗实录》等文献记载:“(陆)祥有巧思,常用石方寸许,刻镂为方池以献,凡水中所有鱼龙荇藻之类皆备,曲尽其巧。”

紫禁城中哪些以石工为主的建筑,是出于陆祥之手或由其所监修,已难一一确考。但据治古代建筑史的学者研究,像故宫太和殿前及保和殿后的龙墀丹陛,天安门前后与明陵碑亭四角的所镂交龙环绕的华表,以及明陵神道两旁的石人石兽,即使不皆出自陆祥之手,恐怕也多是由他设计监造的。(关于十三陵神路的那些事,神路是直的吗?石料又是怎么运来的?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摄于2019年明十三陵神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渡寺,图片来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处可以肯定是陆祥监造的,就是南内(又称南宫、南城)。此宫修筑得极为“玲珑奇巧”,据朱国桢《涌幢小品》一书的描述,南宫的“正殿曰龙德,南门曰丹凤。殿后凿石为桥,其后叠石为山,曰秀岩。山顶正中为圆殿,曰乾运。又其后为圆殿,引水环之,左右列以亭馆,杂植奇花异木其中……石桥通体皆盘云龙,势跃跃欲动。”而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一书记载,陆祥正是因监修此宫而被明英宗“赏银二十两,紵丝二袭”。

“南内”因其位于紫禁城之东南而名之。在明朝的时候,这里是太子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皇城东苑,又名小南城。“土木之变”之后朱祁钰便把英宗囚禁在“南内”。现在的南池子大街、菖蒲河、皇史宬、欧美同学会、普渡寺等方圆一片都是“南内”故址所在。

陆祥还参与了京城的寺庙、皇陵、桥梁等一系列的建筑工程的兴修督造。如隆福寺,据《英宗实录》记载,明英宗“景泰四年(1453)三月癸未,大隆福寺功成,费用数十万,壮丽甲于在京诸寺”,在修建此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蒯祥和陆祥,也因此由工部员外郎升迁为太仆寺少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隆福寺万善正觉殿三世佛(释迦佛)头顶上的藻井原物,拍摄于北京古建博物馆(下二张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驹桥原址上建起的新桥,图片来源网络

位于北京东南约40里的马驹桥,被称为“拱卫京师五大桥”之一。此桥于明天顺七年(1463年)四月兴工,同年十一月竣工,负责修建者亦为蒯祥和陆祥等人。这座石桥为九孔拱桥,两旁的雕石护栏“精致工巧,无以复加”。

作为石工的陆祥与作为木工的蒯祥,他们两人的身影,经常是交集在一起的。在永乐十五年(1417)以后的几十年中,他们为作为“新京”的北京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紫禁城作为中国古代宫殿艺术的大作,大批工匠、百姓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甚至牺牲了无数人的生命,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最终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但屹立的紫禁城记得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