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上文我们说到,郑和下西洋,给东南亚,西亚,非洲都带来了政治上的和平,经济上的繁荣。大明朝也因为郑和出使西洋,而变得开放生动。然而,郑和在第六次下西洋回来之后,这项伟大的航海活动突然被取消了。这是为什么呢?而既然如此,又为何会有史书上所记载的第七次航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和下西洋

原来,郑和下西洋,尽管邦交上有了促进作用。但是朱棣的大手笔,让明朝面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而郑和恰巧从国外带回来很多当时名贵的香料,胡椒,所以就导致了将胡椒当作工资发放的可笑事件。

明仁宗朱高炽和其父朱棣政见不同,他更关心国家的财政困境。朱棣去世后,朱高炽就以经济空虚为由,下令停止下西洋的活动。郑和被派到南京做守备使。闲暇之余,召集人员搜集各类航海图进行整理,集中形成了全服下西洋的航海图,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郑和航海图》。

反对下西洋的明仁宗,在位九个月后因病去世。宣德五年,也就是1439年1月,一直极力反对朝廷将胡椒作为俸禄发放的老臣夏原吉去世。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年轻时曾亲眼目睹了西洋各国来朝的盛况,心中早就有效仿祖父,派遣船队下西洋的想法,并同时希望能通过外藩朝贡,改变现在的经济困难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高炽更看重财政,下令停止下西洋

,无奈夏原吉等人极力反对,只好放弃。现在,夏原吉去世,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拦他了。于是,宣德五年6月9日,明宣宗朱瞻基决定重启下西洋活动。颁诏任命郑和、王景弘为正使太监。

同时,为了鼓励郑和再次下西洋。宣德六年,也就是1431年,朝廷封郑和为三宝太监。终于又能再次航海的郑和,带着喜悦的心情,正式将哥哥马文铭的长子马恩来过继为养子,取名郑赐,以为自己留下血脉。之后,又收养了次子郑恩来。迄今,郑和的后裔子孙已繁衍到了第23代。

这一年春天,郑和带着船队浩浩荡荡的,开始了第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征程。此时的郑和已经年近花甲,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欣然的接受了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瞻基宣布重启下西洋活动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出发前,他仿佛预见到了什么,决定把自己之前全部的出海经历,与途中所遇的种种艰险,记录下来。于是便命人刻了两块石碑,分别安置在江苏刘家港,和福建长乐两地的天妃宫里。

一是感恩妈祖的庇佑,二是想要把自己后半生,为之不懈的事业告诉给后人。宣德五年12月初六,郑和从南京下关起航,开始了他的第七次远航。三年之后,船队再次荣归大明,带回了天方国的香料和爪哇的胡椒。而首领郑和,却没能再回来。

在团队的返航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于1433年,也就是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继而由太监王景弘率领,完成了这次伟大的旅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去世

郑和下西洋,所到的大部分国家的国王和人民,都是非常友善的。他们对郑和船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因为郑和的到来,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中国的丝绸、瓷器,还有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郑和带来了很多中国的医疗技术,将医学知识传授给当地人。

另外,郑和还向海外赠送中国的书籍。比如当时的《烈女传》,就曾经送出去一万多本。现在泰国就留下了很多郑和的遗迹,比如郑和庙。而在印度尼西亚,现在有很多遗存下来的三宝庙。在马六甲三宝山,还发现过郑和的官场。还有三宝山的郑和井,就是当时供郑和船队用水的。非洲的索马里有郑和村。

当然,郑和船队也从沿途所到的国家,带回来了各种动物、植物、药材。如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番咬”、“夷果”等,还有翻译马欢,记录各国风土人情的《瀛涯胜览》,和费信的《星槎胜览》。使国人大开了眼界,从而有了想走出去,了解国外文化的想法,促进了海内外交流和贸易。

郑和也被称为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举世公认的伟大航海家。他的七下西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伟大壮举,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