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网友整理多个不同年份中,陕西西安发生路面洒水致结冰,行人及车辆出事故的微博截图,并调侃称“打有微博的那年开始,每年冬天,西安的保留节目就是洒水,让行人、车辆纷纷摔倒。”(来源:工人日报2020年12月22日)

面对“洒洒洒”导致的“摔摔摔”,虽然当地有关部门及时解释了原因,也做出了调整,但“按照有关要求”、“定时”等表达本身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洒水,不该是一个机械的、程式化的工作,而是一个需要考虑效果、照顾常识的工作。

无疑,洒水车的功能是洒水,但环卫部门的工作是让洒水更科学和有效——其KPI不是每个月固定洒多少次、多少吨水,而是要根据实际需求及洒水取得的实际效果来评判。归根结底,这反映出涉事单位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某种固化思维,束缚了日常的工作。

在类似事件中,一个应该明确的原则是,不能为了达到一个好的目的,而制造另一种坏的后果。事实上,类似事件并非孤例。此前,洒水车在雨天作业的现象,也曾遭受不少质疑——毕竟这会影响市民出行、威胁生命安全。后来多地回应称,下雨天洒水,是因为下雨天的地面往往会产生许多泥水,雨水又冲不走,为了保持雨天时的地面整洁,洒水车就得利用这一“最佳时机”出动。

但也有些地方承认是工作机制不对。比如今年6月,河南洛阳嵩县市民拍视频称洒水车在下大雨时仍在作业。嵩县环卫大队回应称:当天下急雨,通知取消作业不及时。但大雨天停止洒水作业,还有必要等通知吗?

所以,面对这些明显违背常识的离奇操作,该转变的,不仅是工作方式,还有工作作风。更深层面去看,类似案例暴露出的,是一些基层部门僵化的工作思路——唯通知、唯要求、唯上级,不讲实际和常识。但工作程序如此死板,显然并非仅是一线工人的责任。

这类的市政工作,事关基本民生,是最能体现有关部门的“服务有没有做好”的指标。在类似案例中,一些人如果只是在稳定的岗位上,拿着稳定的工资,按照既有的模式去做事,那这很容易就滑向形式主义。

回到此事上,大冷天洒水、下雨天洒水等事件屡遭诟病,有些基层单位也该“长长心”了——这样的低级错误不该再犯,这样的僵化工作作风也不该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