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省太康县高贤乡养老院内,一出地方戏曲正在上演,表演者是75岁的徐修申和68岁的刘振玉,两人一拉一唱,配合默契。台下,几十名戏迷听得津津有味,他们都是当地农村特困老人。“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还能经常唱两嗓子,舒坦!”表演结束后,徐修申笑着说。太康县近年来推行“集中供养”“居村联养”“社会托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五养模式,探索农村特困人员养老新路径,近万名像徐修申一样的特困老人得到妥善供养。(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8日)

我国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养老服务业稀少,空心村逐渐增多,青年人大量流入城市,留守老年人孤苦无依。农村养老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养老具有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农村养老服务水平低、范围窄。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对象仍然主要以特困老年人为主,低保低收入家庭、留守、高龄、丧失劳动能力等老年人,却因经济困难住不起养老院,也因不符合特困人员条件住不进政府举办的供养服务机构,生活艰难。而且大部分农村养老机构仅能满足在住老人的基本需求,很少考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慰藉等问题。

二是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农村老年人同年轻人的代际矛盾日趋复杂,家庭养老观念发生异化,“养儿防老”的观念受到挑战,“尊老、敬老、养老”农村传统养老文化式微,家庭养老功能的情感基础被削弱。

三是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功能作用有限。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敬老院,投入少、保障不足,多数农村敬老院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服务质量差。同时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服务人员,不少敬老院主要依靠老年人自我服务。此外,全国农村互助养老设施村级覆盖率只有百分之十二。

因此,大力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业和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