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省太康县高贤乡养老院内,一出地方戏曲正在上演,表演者是75岁的徐修申和68岁的刘振玉,两人一拉一唱,配合默契。台下,几十名戏迷听得津津有味,他们都是当地农村特困老人。“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还能经常唱两嗓子,舒坦!”表演结束后,徐修申笑着说。太康县近年来推行“集中供养”“居村联养”“社会托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五养模式,探索农村特困人员养老新路径,近万名像徐修申一样的特困老人得到妥善供养。(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8日)

中国已经出现老年化的社会,随着时光进展六十、七十年代人逐渐老了,特别是六十年代人进入老年了,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这是必需的,传统都是下代养上代,随社会经济发展已经不适应了,特别是农村,子女为了家庭经济出外打工或在外工作的,父母老了子女不在身边,人的身体不是铁打的总会有这毛病那毛病,小病不说,万一大病,俗话说“久病没孝子”不无道理,所以农村,村村建养老院势在必行,老人自己交费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让老人有个娱乐、学习、养生度晚年好地方,同时也解决很大一部分人就业。响应计划生育,很多人只生一个。有的早年丧子没有再生,这些人更需要有一个养老院。

笔者认为,要想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难的问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全社会加强养老思想教育宣传,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传统的尊老、养老观念,青年人孝敬、赡养老人的观念不断淡化,甚至遗弃、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政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树立青少年尊老、敬老、爱老的观念。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志愿者服务、居民互助等道德建设活动,并对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行为以法律手段做出严惩,形成全社会爱老敬老的良好氛围。

其次,创新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同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同。虽然老年人按照自己的意愿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庭中,不仅家庭成员提供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而且社区、社会组织、养老服务机构和企业、志愿者也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政府则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居家养老把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是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创新和超越,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

再次,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加强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引导农民投保的积极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扶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的标准和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确立养老金水平的调整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吸引更多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养老保险。

最后,发展质优价廉、方便可及、“接地气”的农村养老机构,提倡和鼓励民间资本、爱心人士和社会组织举办面向农村老年人的小型微型和家庭式养老机构。农村养老服务机构面向的主要是中低收入的农村老年人,要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合理的养老服务。

除此之外,也鼓励符合农村老人“居家”实际的“上门”养老服务依托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发展兼具日间照料、短期托养、互助式养老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