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可以说是一部史诗,乱世之中英雄辈出,能文能武的豪杰全都成为了帝王建立功业的铺垫。战国也不缺名将,可以说大小诸侯国都有三四名将才,战国四大名将便是将中之将,帅中之帅。白起、李牧、廉颇、王翦四人就是名垂青史的战国四大名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国四大名将是根据他们生前功名、影响程度选出来的,无疑这四位是最佳人选。战国四大名将每个人都一段传奇的事迹,从生到死,从褒贬到荣辱,他们有罪也有功。四位名将中的前三位到死都没有低下头,他们用抗议维护着自己身为将士的尊严。而最后一位,前半生冲锋陷阵,后半生却放弃了自己的尊严,低下了奋战一生的头颅,留住了自己一条命,却也遗臭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起,虽说长平之战坑杀赵国二十万降将丧尽天良,但白起对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并非死于敌军手中,而是死在了秦王嫉妒的剑下,他不懂得屈服,他只知道什么对自己的国家最有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牧,战国末年为数不多的良将之一,曾经有“李牧死,赵国亡”的传言,可见他相对于赵国的重要性,李牧的杰出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保家卫国上,在抗击匈奴这方面,战国无人匹敌。李牧同样死于自己人手中,死于赵王的疑心与嫉妒。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了赵国百姓的安危,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最终难逃冤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廉颇,曾大败齐军,威震战国。后来在抗击秦军的大小战争中表现卓越。长平之战中赵王错用将领,使得赵军惨败,廉颇也含恨终生。后来不得赵王信任,廉颇出走赵国,老死在了楚国。晚年一心想要重回赵国效力,却苦苦等不到赵王使臣,郁郁而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三位都是因为失去了君王的信任,从而冤死或被逼出走。其实,只要他们低个头,顺承一下君王,完全可以保住自己的生命。可他们最后都是在抗争,他们不肯向王权低头,是因为身后二十万赵国降兵、赵国数百万平民百姓以及作为将士最后的尊严。可是最后一位——王翦,却彻底丧失了基本的将士尊严,苟且了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司马迁对王翦的评价中就可以看出王翦的为人,他说:“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意思是说:“王翦身为秦将,平定六国,是当时的元老将军,秦始皇尊他为师,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的根基,却苟且迎合,取悦始皇,直至死去。他的孙子王离成了项羽的俘虏,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他们各有自己的短处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翦横扫三晋,灭赵、魏、燕三国,之后又攻破楚国。秦国统一六国,王翦和蒙恬的功劳最大,攻破楚国后,王翦就告老还乡,秦王极力挽留都没有改变王翦的退隐之心。

王翦他屈服了,他看到了太多兔死狗烹的事迹,白起不就是如此嘛。他舍弃了自己作为将士的尊严,一生征战沙场,功劳大过了天,到头来,却落了个退隐山林的地步,这又有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人生存在过的价值吗?不,不应该是这样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秦国刚完成统一,时局还很动乱,王翦没有选择带兵安抚边疆,而是想到了自己功高震主必然死不善终,毅然选择了归隐、急流勇退。这是懦弱与自私的体现,王翦不配与前三位将领齐名。

各位怎么看王翦的隐退,请在下方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