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央妈公布了最新的印钞数据。

林林总总好多数据,我挑几个会影响我们炒股,债券的数据出来,仔细讲讲。

1. 社会融资大幅降低,钱不好借了

社会融资规模是中国独创的一个金融指标,简单地说,就是企业,政府,个人向金融机构借钱的规模。

比如政府债,企业债,股票融资,ABS之类你听过,但完全不怎么理解的名词,都归在这个定义里,也包括信用卡,房贷,花呗之类大家耳熟能详的坑爹货。

但是,我借给芳芳的1万块高利贷是不算在里面的。

就是这么个东西,12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72万亿,预期为2.2万亿,大幅低于预期,前值为2.13万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实体经济向金融机构“讨钱”的规模比预期下降了28%。

从去年10月份社融规模到达顶峰以后,已经连续两个月下降了。

一方面常规原因是很多信贷,债券年底到期,需要刚性兑付,但最主要的还是央行在收紧信贷政策,钱贷不出来了。

我们可以看到,去年3月社融规模相对2月份几乎一字飙升,意味着实体经济一下子拿到了好多钱,那么钱去了哪里就很有讲究了。

那个时候正好是全球疫情大爆发的时候,全球经济都跌倒了谷底,美国率先开启无底线量化宽松。

美国放水,我们自然也要跟着放。

当时的口号是供给侧改革——先让老板们拿到钱,然后扩招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这样打工人就有了收入,自然能分到一口热粥喝喝。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当老板们轻松拿到这些便宜的救命钱,真正投入生产的并不多,原因有两个:

第一,疫情尚在肆虐,打工人的需求并没有恢复,那个时候大家正是勒紧裤带过日子的时候,生产出来的产品很有可能积压,卖不出去。

第二,既然钱来得这么容易,又那么便宜,为何不放到利润最大的资本市场去滚一滚呢?

于是,从4月份起,中国的股市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那么严格的话,你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中国社融的规模大概领先股票市场1-3个月。

国内有些大型公募基金就会参照社融的指标,来调整自己的仓位。

不过这种好事基本到头了,因为央妈的政策有了大幅变化。去年11月份,央妈明确提出将逐步退出救疫特殊政策,也就是收紧信用,断了老板们的资金来源。

这种釜底抽薪的行为,对资产的走势有着莫大的影响。

从社融连续两个月急转调头看,央妈对信用的收紧非常坚定。

如果2021年1月份的社融数据依然是下降的,至少后面3个月的牛市是不要想了,一定以调整为主。

2. M2增幅回落,货币政策可能放松

M2这个指标是在大众面前曝光率最高的一个数据,民间草莽普遍认为,M2增加,就是央妈开始印钞发钱。

这个说法不完全对,因为M2的本质是整个社会活期和存款的总量,其增量代表了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有多少回到银行变成了存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到,从2020年4月-6月,M2的增速达到11.1%的峰值,后面就开始逐步调头了,到12月份是10.1%。

也就是说,那些从贷款变成存款的增速减缓了,社会上的钱虽然还在增加,但是的增速减缓了。

而这些都是信用收紧的信号。

当然,市场不单单看钱增长的快慢,更主要会看钱的价值,如果钱“值钱”,大家都会去存银行,省着点花;如果钱“不值钱”,大家赶紧把钱拿出来花了,总比存在手上贬值强。

那么这个指标就是利率。

从居民的角度,咱们看利率看的是LPR,比如房贷,信贷,都和这个利率挂钩。

这个利率已经保持8个月没有变动了,这意味着央妈希望群众对货币的态度保持不变,该吃吃,该买房一样买房。

但是站在投资者角度,利率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投资者更关注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

国债收益率是最可以跟资本市场挂钩,看出央妈意图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到国债利率和M2,社融一样,也进行了一个回调,但回调幅度并不深。

这表示央妈始终保持了相对较紧的货币政策, 收紧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来回收其负面效应。

不过这是现在,随着央妈对老板们的釜底抽薪,老板们没钱了,那只有让老百姓开动需求,这样才能深化内循环。

从这个角度看,央妈大概率会慢慢引导利率下跌,释放一定的流动性来拉动需求。

这就像一个跷跷板,一边下去了,还一边就要上来,这样才能维持跷跷板的平衡。

也就是说,2021年的货币政策可能会维持宽松。

如果货币政策宽松,那意味着2021年的债市会是个牛市

当然,这只是对现有的数据做了一个简单的预判,实际上随着拜登上台,美国的政策会很大范围影响到中国的股市债市

可变性还是很大的。

如果拜登上台后,给底层老百姓大放水,拉动内需,届时会影响中国的生产和投资,导致资本的流动性大幅增加,股市从慢熊到慢牛也不是没有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