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藏语Thang-ka一词的音译,是指装裱成卷轴的佛画唐卡也曾经有唐嘎、唐喀、汤卡等译法,但“唐卡”这一译法已成为最普遍的固定术语。
——(摘自《西藏唐卡的传承与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喜爱并想真正收藏唐卡的人来说,应明确唐卡的定义,首先是佛画,是带有浓郁的佛教色彩的画,并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艺术品。

狭隘地讲,唐卡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佛像,早在佛教初传到吐蕃时,当地人民多以游牧为主。唐卡这种软基底宗教卷轴画质地轻便,方便随身携带,随时悬挂供养、祈祷礼拜、卷放收藏,佛像与佛龛为一体的形式,是非常适合游牧人群的宗教需要的。(还有一种说法,唐卡最早是在那些游方僧人中流行开的。)

从佛法的角度,藏地的唐卡也好,汉地的佛像也好(藏传、南传当然也有),都是佛法与本地文化相应的产物。文化是发展的,人民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唐卡、佛像等在不违背大原则(符合造像度量经的要求)的情况下,也是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不断融合、交汇以及宗派的形成,尤其在13世纪以后,西藏画家在印度、尼泊尔以及汉地画风的基础上,随之形成了不同的画派。按藏族学者的观点,西藏唐卡发展史上大约有尼泊尔风格画派、齐屋岗巴画派、勉唐派、钦孜派、嘎玛嘎赤派五大画派。其中,勉唐、钦孜和嘎玛嘎赤是影响最大的三大流派。

四臂观音

四臂观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传统的画师看来,唐卡的绘制本身也是身、语、意修习的一个过程,画师也会对自己在唐卡绘制过程前、中和完成后均有严格规范的仪轨要求,而唐卡也是笃信佛教的画师们的信仰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他们当下修行的印证。与汉地的禅宗一样,好的唐卡画师也是无时不修行,无时不表法。

这种以绘画为主的修行,可以从多个方面表现,而这也是唐卡真正价值的体现。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祇树给孤独园”的故事,给孤独长者以黄金铺地为世尊建造精舍;而画师们画唐卡也是一个供养佛菩萨的过程,他们都会尽自己的能力用最好的颜料来对唐卡上色,涂层。好的纯矿颜料,可以使唐卡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掉色,也能使更多的人看到唐卡而获益,这也是画师们力求要达到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怙主

三怙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地用于绘制唐卡的各色矿物颜料,藏语称“多丛”,是从各种天然原生态矿石加工提炼而成。从矿石到颜料,基本上是5份矿石才能得到1份颜料,而很多矿石都是论克卖的,非常珍贵。不过这么做肯定是值得的,用矿物原料画的唐卡,画好以后一年比一年好看

唐卡有五种主色:橘红、石青、朱砂、石绿、白;副色有六种:花青、胭脂、雌黄、墨色、迥须、赭石。用这些颜色调和还能得到三十多种颜色,极大的丰富了唐卡的色彩,也使得原本生活色彩单调的牧民的生活多姿多彩。

除了对颜料的讲究外,画师们对画的本身也是非常考究的。唐卡中对于佛菩萨的造像,要严格遵守《造像度量经》中的要求。比如佛像头与身的比例,主像与配景的大小关系等等。不过因为是比例而非具体长度的原因,所以每幅唐卡的长、宽尺寸也都是不同的。

黄财神

黄财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把唐卡的度量、颜色比作骨架的话,能给唐卡赋予肉体和灵魂的,就是画师的画功了。画师从小学习画唐卡,首先要用2~3年的时间先学习绘画基础,然后才可以上手学画唐卡。而绘制唐卡的技能学习,也会被画师认为是终身的学习,也是毕生的修行手段。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这样的颂言:“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画师们对佛法的理解是不同的,甚至画师当下一刻的体悟与画上一幅的体悟也是不同的,所有对佛法的理解和实践,都会呈现在画好的唐卡中。

如果说某一幅唐卡打动了你,除了唐卡上的佛菩萨与你有缘之外,还有更大的原因是画师画唐卡的心境与你当下的心境是相通的,这种独一无二的欢喜心,特别稀有,特别难得。

五方文殊

五方文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一问

今日一问

如果真的遇到了与你有缘的唐卡,你会毫不犹豫的请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