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一句话,说发心行菩萨道的修行人,发起这颗菩提心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了,更不用说能够长期的护念好这颗难得的菩提心。理解这句话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菩萨道”和“菩提心”。这个“菩萨道”他的核心是“菩萨”,菩萨不是神,大家不要以神话小说《西游记》里面的观音菩萨来看待,这个菩萨是一个佛教的名词,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翻译成我们的大白话就是“无私奉献的修行人”,这几个字是我自己总结的,可能与常规解释有些不同,这里就不过多的阐述了。
这个“菩萨道”,指的是一种修行动机,以菩萨的大愿力去修行,最终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通俗来说,就是修行人发宏大的愿力去自度、度他,无私奉献、并且将这无私奉献当作自己主要的工作来做。“菩萨道”的修行动机,是修行想要有大成就的人必须具备的,这个也叫做大慈大悲心。
“菩提心”的意思就是成佛的心,它是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心的核心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跟前面的“菩萨道”有异曲同工之意。但是修行“菩萨道”就必须要具备菩提心,这个就是“发心行菩萨道”前面“发心”二字的真实含义。
佛教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他说的是一个精进修行人,发菩提心以“代众生受苦”的大愿力去行菩萨道,并依此愿力修行长达几十年,后来,因为人老体衰,得了重病,身体痛苦不堪,难以忍受。这个发心行菩萨道的修行人,就自己总结了病痛的原因,说是自己发的这个“代众生受苦”的愿力所致。他给出的理由是,发的愿力太大,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来承接这个愿力,还有就是自己一直修持忍辱般若密,以致内心积累了太多的怨气,所有才会有今日病痛折磨。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这个修行人发起的菩提心,自己没有护念住,并且对这“代众生受苦”的宏愿,生起了猜疑心。这个菩提心的退失,是因为这个修行人并没有建立起,对佛法真实的信心。因为他对这个肉体的贪念执着,而导致了这个菩提心的破灭,那是因为他还没有领悟佛教中发愿的真实含义,就能最基本的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都迷惑颠倒。
其实,“代众生受苦”只是一种信仰上的愿力,不是你说“代众生受苦”就真能 “代众生受苦”,我们要深信三世因果的真理,一切的果都是业力所致,你种的业必然是你自己承担最终的果,不是谁想代受就能代受的,如果业力果报可以代为承受,那就不需要修行了,因为佛菩萨都可以代众生受这个业果。
第二个问题,修行忍辱而招致病痛,这个更是错上加错。佛教中的忍辱并不是指压抑或者郁闷,这忍辱讲的是智慧和担当。忍辱是菩萨六度修行法之一,也是最为重要的修持法,菩萨六度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其中布施和持戒是培植善根,修持一切善法,也是最为基本的修持法,修持忍辱主要是去除我执和法执,他也是禅定的必备条件,以上五种法门都能做到后,最终才能证得般若智慧而圆满成就。
“忍辱”中的“忍”字是接受、理解、承担的意思,接受佛所说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修行真谛,理解“不著世间一切相”才是不生烦恼痛苦、明心见性的根源所在,承担起业力果报的种种现实苦难。
“忍辱”中的“辱”字就是屈辱的意思,世间一切伤害我的行为,都是“辱”的表现。我们要明白这一切对我不利的现象,都是过去世自己所造作的业,今世所承担的果。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知,才能逢苦不忧,如如不动。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疑问请查阅佛经典故,参悟佛法真意。
文章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