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三日开示
古人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到年老时,百般痛苦,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这种苦楚,年轻人是不晓得的。我们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听不到,眼泪水和鼻涕,看见就恶心,怕和老人一块住。现在我老了,才知道老的苦,人老了就一天不如一天。我从云门出事后,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久已是“一朝卧疾在床,众苦萦缠逼迫”。朝夕思忖,前路茫茫,道业未成,生死不了,一口气不来,又要投生。“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少年不修,晚年就会如此。
你我现在都是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就不要把这善根种子打失了。洞山问僧:“世间什么物最苦?”僧云:“地狱最苦!”山云:“不然,向此衣线下不明大事始是苦!”能明大事,即无地狱因;故地狱未为苦,而不了自心最为苦也。
想明大事,就要努力精进,不要悠悠忽忽,兀兀度时。白天应缘,遇事要作得主;白天能作主,梦中才作得主;梦中作得主,以至病中作得主,则临命终时才作得主。这几样作得主,是由平常能强作主宰而来的。能强作主宰,就易悟道、了生死;不悟道,生死不能了。
悟道不难,总要生死心切,具长远坚固向道之心,至死不退。今生能不退,虽未悟,来生再努力,何有不悟之理?《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位位都是经过久远劫来,长期修习才成功的。我们生死心不切,不发长远心,病来知念生死,病好道念就退了。所以《楞严经》说:“凡夫修行,如隔日疟。”病时有道,病退无道,无明起时如疟,退则好人。故要努力精进,生忏悔心、坚固心,不要今日三明日四。修行要一门深入,以一门为正,诸门为助。各修一门,彼此不互谤,谤法、轻法、慢法都不对。“欲想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互谤是佛法的衰相。佛子专心向道,痛念生死,衣不足,食不足,睡不足……
昔裴休丞相,送子出家,子是翰林,拜沩山祐祖,名法海,训以《警策箴》云:“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别人睡时你休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沩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养大众。有一天,他挑水挑得太累了,心里说:“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回来时,沩山老人问他:“你今天说什么话?”法海答曰:“没有说什么。”后来沩山老人揭穿他心里的话,并说:“老僧打一坐,能消万担粮!”所以出家人不管你出生怎样富贵,到了佛门,就要放下一切,专心向道,才算是本色禅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