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采用察举制度选官,谁孝顺就让谁来做官。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其实和察举制类似。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上层贵族掌握着选拔官吏的主动性。

因此在南北朝以前,寒门是基本不可能出贵子的,有也是凤毛麟角。因为大部分官职,都被贵族内部成员的子弟们给瓜分了。

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一现象。因为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不管你出身如何,如果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做官,那就是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很可能宰相的儿子,还真的考不过农民的儿子。

就目前研究来说,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齐时期,那个时候就有选拔秀才的考试案例。至少是为后来隋唐彻底废除九品中正制,改用科举制选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很多人对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这些称呼搞不清楚,其实这些称呼就是科举制度下的产物。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明清时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是科举制度的四个等级。

既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那么就一定会有考上的,自然也有考不上的。以上的这几种称呼都是考上之人的称呼,分成这三个等级。

  • 1、秀才。

最早秀才就是茂才的意思,也就是在察举制中,被推举为茂才,就可以做官了。到了科举考试时期,秀才成了院试考中者的称谓。

一般来说,我们所熟知的秀才就是院试考中之人。那么啥是院试呢?说起院试,就必须要提起府试和县试。

  1. 县试就是一个县举行的人才选拔考试,其实只是预备考试中的第一场。县试考过了,就可以有资格去参加府试。
  2. 府试是一个府也就是几个县联合起来的选拔考试,也只是预备考试中的第二场。只有通过府试了,才能参加院试。府试考中者,被称为童生。
  3. 院试就是正儿八经选拔秀才的考试了,一般来说院试是各地府县组织起来的考试。考中者被称之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

县试、府试和院试都考中了第一名的话,就被称之为小三元,后面还要讲到大三元。秀才是进入科举市场的最低门槛。

这就好比你现在本科毕业了,也就具备了考硕士、博士的资格。可是如果你连本科都没考上的话,就很难再继续在学历上得到深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举人。

举人这个说法,其实也是从汉朝的察举制中衍化而来的。当时没有开科取士,所以一般都是由郡国举荐人才,所推举的人才就被称之为举人。

明清时期,乡试中考中之人,就被称之为举人,又称之为大会状、大春元等。中了举人可就不是所谓的穷酸秀才了,大家得称之为老爷,也可以称之为孝廉。

那么啥是乡试呢?这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二个阶段,考上秀才以后,还没有做官的资格,只是有了功名在身,享受一定的特权而已,比如说他们是免除徭役的。

想要做官,就必须要参加乡试,所谓乡试又被称之为乡贡、解试,一般来说都是各地州府主持举办。由于是在八月举行,所以又称之为秋闱。

乡试在明清时期,是每三年进行一次,所以机会很难得。而主考官,全部都是皇帝亲自派遣来的,所以意义非凡。现在你知道为啥范进中举以后,会疯掉了吧?

因为中举以后,就有做官资格了。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之为解元,第二名称之为亚元,后面的三四五名称之为经魁,第六名称之为亚魁。

考上了举人,不仅有了做官的资格,而且更可以参加第二年在京城举办的会试,向贡士发起冲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3、贡士。

硕士毕业以后,你想要深造,是不是应该去考博士研究生?同样的道理,考上了举人以后,你还想往前走一步,那就可以去京城参加会试,也就是考贡士。

这是科举制度中,倒数第二个级别的考试,是由朝廷直接组织的考试,所网罗的自然也是全国各地的举人。他们前来参加会试,考中的就是贡士。

啥是会试?也就是朝廷组织的一场全国大联考,让全国各地的举人,赶往京城来参加考试。由于考试时间在春天,因此又被称之为春闱,一般是在乡试的第二年举办。

会试通过者,就被称之为贡士,贡士中的第一名,也就是会元。通过了贡士考试,也就是成为了国家级别的人才,具有向进士发起进攻的资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4、进士。

参加完会试以后,还有一场特别牛掰的考试,那就是殿试。啥是殿试呢?就是在金銮殿上,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这可了不得,因为是皇帝选拔出来的人才,所以考中之人,又被称之为天子门生。贡士们通过了殿试,便可以称之为进士出身了。

明清时期,进士科考试,一般分为三甲:

一甲只有3人,赐进士及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其中一甲中的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三甲所有的考中者,都被称之为进士,是正儿八经的国家级人才,拥有优先提拔的资格。

由于进士科考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所以考上以后,不管名次如何,你是不可以重新再考的,只有考不过的人,才可以在三年以后再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啥是连中三元?

刚才说到了小三元,分别是在县试、府试和院试中都考中了第一名,所以才被称之为小三元。不过这种称呼不值得稀罕,因为就算中了小三元,那也只是个秀才而已。

真正的连中三元,那是分别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均考中了第一名,所以才被称之为连中三元。也就是说他分别考中了解元、会元和状元!这个难度系数太大了,纵观1300多年科举历史,文科连中三元者只有17人,武科连中三元者,只有4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科举制度对现代考试制度有深远影响。

很多人觉得科举制度是糟粕,因为只会教大家死读书,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科举制度是寒门和贵族唯一站在一起比拼的机会。

你家里可以没有钱,可以没有权,但是如果你有一个聪明的脑袋瓜子,那么你就是比那些有权有钱的公子哥强,为啥?因为在科举考试中,他们就是比不过你。

寒门永远都是占据大多数的,二八原则永远都不会改变。所以说给寒门足够的希望,才是让天下太平的重要保障。

如今那么多家长,拼了老命要买学区房为了啥?还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相对公平的高考中,取得一个超越常人的成绩嘛!

所以说,就算科举考试这种形式已经消失了,考试内容也有了大的改动。可是科举考试的精神,其实一直都在。只不过好像炒作学区房的那帮人渐渐改变了风向。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