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民间舞蹈道具编织已有近60年,蓝奕双将技术烂熟于心,即使不看着也能绣出美丽的图案。

民间舞蹈道具的制作,不仅考验编织技术,还考验作者的绘画、绣花技术。

民间舞蹈道具编织工艺是一门复杂、精细的手艺。

蓝奕双是民间舞蹈道具编织工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大埔小学的学生们用民间舞蹈道具编织工艺编出的仔狮跳舞。

民间舞蹈道具编织工艺的传承,让大埔县许多非遗项目得以不断焕发生命力。

大埔小学的学生跟随老师学习非遗艺术“清溪仔狮灯”。

近年来,民间舞蹈道具受到市场欢迎,订单供不应求。

每天下午放学后,大埔小学就异常热闹,学生们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第二课堂,在操场上上课。其中一组学生总是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双手持木棍,高高举起“仔狮灯”。在学生们的舞动下,“仔狮”显得生龙活虎。

大埔小学老师肖彩玲指导着学生们正确舞动“仔狮”。“‘清溪仔狮灯’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希望通过让学生们学习、认识非遗项目,走进非遗项目,从而传承非遗项目。”肖彩玲介绍,“仔狮灯”始创于清末民初,有百余年的历史。

表演“仔狮灯”的舞者操纵提线技艺,运用放、晃、提、抽线等技巧,使仔狮表现出抛、晃、拉、接、翻、滚球等形态。舞动的“仔狮”摇头晃脑地抱球戏耍,时而又含球飞舞、抱球蹦跳、甩球追逐,活泼有趣。

拿着一盏“仔狮灯”放在手上,狮头表情生动,头顶的绣花精细美观,狮身上的花纹栩栩如生……如此精致华丽的手工艺,是机器所代替不了的。每一盏“仔狮灯”都由人纯手工制成。

这项极为考验手艺人技艺的民间舞蹈道具编织工艺,也是梅州市级非遗项目。

大埔县民间舞蹈道具编织工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蓝奕双的家就在大埔小学对面。墙上挂着仔狮灯的竹骨架,过道上叠着花花绿绿的纸张,地上放着各式各样的制作工具……年关将近,走进蓝奕双家中,顿时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明嘉靖《大埔县志》载:“元夜,上元自十三至十六夜多于通衢结鳌山张燕集为乐”。清乾隆九年《大埔县志》载:“元夜,自初十至十六夜,张莲花灯为鱼龙之戏,迎神出游,街市士女观谓之闹元宵”。这些反映了自明代起鱼龙之舞在大埔盛行的历史。

民间舞蹈的盛行,带旺了道具编织工艺。该主要分布在大埔县的茶阳、青溪、湖寮、百侯等乡镇,分别有各类型的狮、龙、灯饰以及花鸟鱼虫的制作技艺。

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埔人,蓝奕双自小耳濡目染,8岁起跟随母亲赖留学习工艺品编织技艺,年仅10岁就能独立完成工艺较为复杂的小花灯和十二生肖的制作,因工艺精美、栩栩如生而闻名乡里。

如今68岁的她,已从事这项技艺近60年,制作鲤鱼灯、仔狮、花环龙的每一个细节,早已深深烙印在她的脑海里。

蓝奕双介绍,民间舞蹈道具的编织工艺需要深厚的功底和醇熟的手艺。新手制作一个“仔狮灯”需要数月,而她仅需半月左右即可完成。“我现在闭着眼睛,也知道怎么制作好。”蓝奕双在回答笔者问题时也未闲着,双手忙碌而有序地编织着。

蓝奕双说,编织民间舞蹈道具所用的竹子,需4年至5年生长的岗顶毛竹,还要以8月上旬的竹子为好。以制作鲤鱼灯为例,需要经过选竹、制条、打孔、打磨、熬浆、做腔、上色等7个主要步骤。“鲤鱼灯由鱼头、鱼身、鱼尾组成,色彩要重对比、重夸张、重传统地方特色,寓意新的一年能够驱邪降福、大吉大利。”蓝奕双说,为了做出来的鲤鱼灯更加活灵活现,她还到公园里观看锦鲤,琢磨鱼的姿态。

出自蓝奕双之手的舞蹈道具不计其数。若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蓝奕双的双手伤痕遍布、黝黑粗糙。“毛竹编织需细致,制作过程中不能用手套,所以不留神毛刺就会扎进肉里,还要用针挑出。”她的丈夫吴志坚告诉笔者,妻子手指由于长年累月按压竹篾,按手印甚至难以看清指纹了。

正因为这项工作复杂、耗时,年轻人不太愿意从事。传统技艺无人传承,就要面临消失,这是蓝奕双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她说,只要有人愿意学,她就愿意教。

1985年起,蓝奕双开始精心培养儿女们学习民间舞蹈道具的编织制作。1986年面向社会带徒授艺,其中2018年6月在大埔县文化馆开展了《民间舞蹈道具编织工艺》非遗项目公益培训班,多来培养学员数百人。

编织的舞蹈道具精致而稀有,越来越受市场欢迎。近几年来,不少外来华侨通过汉剧团演出了解到了鲤鱼灯,让灯的海外订单多了起来,不少音乐舞蹈高校也会找到蓝奕双订做道具……“大埔县只有我和我的徒弟在做,市场供不应求,我都快忙不过来了。”

“技艺传承刻不容缓,接下来,我们将不定期举办各类免费公益性讲座和培训班,通过讲座和培训班的方式展现我县传统文化魅力,让更多的人关心和了解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大埔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说。

文:张柳青 图:袁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