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0年,清军与准噶尔汗国在萨里克河边的乌兰布通峰一决雌雄,大炮互轰,火枪齐射,最后双方肉搏现场,死伤无数。

而这场战争中,只要算起来,大放异彩的还是火器,正是因为拥有沙俄支持的先进火器,准噶尔部才以一挡百,抵抗住了清朝的10万大军,实际战兵大概5万左右。

从福全岭到噶尔丹沙堤,间隔不过3到4里,6公里宽的防御进攻面,清军久攻不下,甚至造成了海量伤亡,以至于康熙皇帝后来总结乌兰布通之战,说:我军近与厄鲁特战,排列太密,为贼人乱枪所中。且进退并不鸣笳。此皆不习战阵之故也

但事实上早期的清军在和明朝的对抗中,包括后来消灭三番的战斗中都积累了大量的防御火器的经验,但是这些东西都没有形成条例传了下来。

康熙的感叹其实也说明,从顺治时期开始,整个清朝八旗军的战力已经巨大的下滑了,相对封闭的国策是清朝在火器对抗上吃了巨大的亏。

当然除了器械,还有战法,怎么把骑兵和火器结合起来?

事实上清军的战法成熟于清朝和三藩的战争中,而这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吴三桂,吴三桂不仅仅是引清军入关,而且贡献了清朝一套火枪和骑兵结合的方法。

吴三桂的悲就是太矫情,想争皇位,自己又没胆子,因此引清军入关,结果最后发现人家进关为王了,他狗屁都不是了。

当然这些都不是我们谈论的重点,今天我们看看吴三桂对清朝军事上的贡献。

三藩之战结束于1681年,乌兰布通之战在1690年,相隔仅仅有九年。

清军的战法是密集军阵,集结火炮,火枪组成锋线,连环射击输出强大火力,在连环射击的同时,射击军、火炮更迭着前进,给予对手阵列极大的压迫,一旦对手的阵列被打乱或打散,清军的骑兵立即冲击,冲击到对方军阵中厮杀。

这是清军火炮,火枪阵,和骑兵的冷热军种的协同。

事实上这套战法来自吴三桂,只是清朝军队的骑兵冲击力强于吴三桂,吴三桂为克制清军的骑兵冲击,常常用用据马鹿角木以及大型盾牌藤盾来抵御清军的冲击。

乌兰布通之战中,清军考虑到准噶尔军骑兵的冲击力很强,将吴三桂惯用的据马鹿角木和藤牌军的战法用到清军。

乌兰布通之战中,清军的战法是:前排是据马鹿角木,以及藤牌兵,防止准军骑兵冲击,据马鹿角木的后面是密集的火枪兵,火炮兵的锋线,输出强大的火力打击。

在火枪兵后面,是密集的骑兵,随时准备在准军的军阵被打散或打乱的时候,一举冲出去冲击准军。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两次雅克萨之战,清朝都是依靠这套阵法取胜,但是到乌兰布通之战,这套阵法竟然带给清军惨败。

对于清军的布阵之法,最熟悉的是也是他的敌人准噶尔,1685年准噶尔汗国的使臣就曾经在康熙大阅兵的演习中见过清军的这个阵法。

乌兰布通战役中,清军的火器兵具体怎么安排已经无从知晓,可以查到的有阿南达、李林隆的200汉军,噶尔吗兵团中200汉军,八旗火器营1000,直隶天津三屯火器兵1000,汉军鸟枪兵1500,这大约3000人。

此后也会有一些常宁军,康熙的亲军中的火器兵,大部分人估算应该在5000左右。按《广阳杂记》里“每牛录下枪手派至8人,几近倾国”,记载此战清军火器兵应该约在7264人左右。

准军配备有多少火器部队?也不见历史记载,按照昭莫多之战,穷困的噶尔丹有5000兵力,还配备2000火枪的记载。

可见从此时开始,战争已经由冷兵器转向热兵器,这个从准噶尔扬言借了沙俄6万火枪兵可以看出,冷兵器正在慢慢地退出历史。

准噶尔军也习惯使用密集火枪齐射。在乌尔会河之战中,准噶尔的密集火枪齐射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一上午就全歼了阿尔尼的2万清军。

这是清军企图用几倍于准噶尔的兵力,强大的火力输出,用相同的密集的火器齐射,骑兵对冲来决一雌雄战术愿望落空。

但其实这场战争中最大放异彩的还是火器,是来自沙俄的先进火器和清朝落后的火器较量,最终一手拿枪,一手持斧的准噶尔人给清朝军队造成了巨大损失。

结语:从两次雅克萨之战的结果来看,吴三桂留给清朝的军事遗产是经得起考验的,但是到了乌兰布通战役中,整个清朝的军队战力已经大不如以前,除了本身的原因。

最重要的是缺少了现代科学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