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先秦这个舞台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吸引了绝大部分读者的目光。然而,除去这几个国家耀眼的主角光环外,在今天的河北省西部,还曾经有一个地方,夹杂在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的剧本中,若隐若现。

即便太史公司马迁不为它单独立传,可是每一个读东周史的人,都无法漠视它的光芒,它便是几度被灭又几度复起的中山国。

中山国是一个历经坎坷的小国,有着二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在史学著作上却没有过多的笔墨描述。

中山最初地处陕北,只是晋国的一个附属小国,而且一直受到刑国和卫国的打击、欺压。在这样的状况下,它奋起反抗,出兵讨伐刑国和卫国,最后邢君出逃,卫君被杀,齐桓公联合宋、曹、邢、卫诸国的兵力挫败鲜虞,才将邢、卫两国从灭亡中挽救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秋中后期,中山在与强大的晋国的争斗中,受到了几次相当严重的打击。公元前489年春,晋大夫赵鞅“帅师伐鲜虞”,大破中山;前457年,晋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然而中山国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利用三家分晋、战国七雄的动荡时期,进行了复兴。

中山国生于患难之中,被大国所环绕欺压,他们利用强国之间的矛盾,争取时机,谋得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中山国曾经成为赵国的傀儡政权,然而中山人并没有屈服,趁着赵国内乱,建立独立政权。但没过多久,魏国又派乐羊、吴起灭掉了中山。

中山人不甘忍受亡国之辱,在齐国的支持下重新复国。这次领导复国的桓公很有作为,几次打败赵国的进攻,并修筑长城抵御外侵。当时,各个国家以战车数量衡量国力,中山国被称为仅次于战国七强的“千乘之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几度被灭又几度复国的鲜虞人,并没有等来最后的侥幸,燕赵大地上,有一个男人,正在着胡服、建骑兵,他让中山国最后的希望,如泡沫般,一吹即灭。

他便是赵武灵王。

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这句话吹响了赵国进攻中山的号角,赵武灵王二十一年,训练有素的赵国骑兵扑向中山国。经过了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之后,赵国的军力在当时,应该仅次于秦国,如今面对小小的中山国,本以为不费吹灰之力,谁料想却遭到了鲜虞人顽强的抵抗。

《吕氏春秋》上记载,中山国的力士有叫吾丘鴪的,在强敌入侵的局面下,毫不畏惧,身穿铁甲,拿着铁杖,攻向赵军。他举战车投战车,举人投人,并且“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如此勇猛,几乎攻到了主将的阵前,才因寡不敌众而死。

可惜,这样的勇将太少,而赵国骑兵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同样骁勇善战,最终,赵惠文王三年,赵国攻灭中山,将中山王迁到了肤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在诸强夹缝中顽强生存的鲜虞人,这一次再也没能上演复国的奇迹,这个仅次于战国七雄的“第八雄”,从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有人说中山国既小且弱,不值一提——

的确,它不大,可就是这地方五百里,在被赵国灭后,大大扩充了赵国的实力;

的确,它相对七雄较弱,但却能南击赵国,北攻燕国,并成长为中原诸国的“眼中钉,肉中刺”,扎谁谁都不好过。

中山国在历史上逝去已经两千多年了。但其兴衰一直在昭示后人:一个国家不论大小,统治者勤政忧民,奋发向上,国家就兴旺发达;昏暗弄权,奢靡淫乐,国家就衰落败亡。这也可以说是一条规律,值得后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