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上午,我参加了一个小记者活动,去探访南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婆婆醪糟店。

店是一个小院子,院子左边墙上有一幅用石头雕刻的黄桷垭印象老街的画。走进屋子,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醪糟酒,我尝了一口,原味是苦的,蓝蝶花味是甜的,杨梅味是酸的。屋子里面是一个储存室,里面放着一大坛一大坛醪糟酒。再里面是制作醪糟的操作间。

制作醪糟总共需要六步。首先要精选东北五常糯米;然后浸泡糯米,夏天泡3个小时,冬天则需要泡10-12个小时;接着,把浸泡好的糯米烘干,放在大蒸屉里蒸约一个小时;再用过滤后的自来水冲糯米,让它冷却不冒热气;然后把粉状的醪糟曲和糯米搅拌均匀;最后,把糯米装进罐子里,等发酵完成后,醪糟就做好啦!

探访完成后,我觉得制作醪糟是一个又漫长又辛苦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尊重每一种食物!

■童青小记者·人民小学二年级 焦琬迪

老师的话

琬迪小记者,这是你的第一次投稿。你能够迈出这一步,非常难得,先给你点赞!稿件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描写,第一段综述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第二部分写了你参加活动的过程。你对小店环境和醪糟制作过程的描述都比较详细,这一点值得肯定。结尾部分则写出了参加这次活动后的感受“制作醪糟是一个又漫长又辛苦的过程……要尊重每一种食物”,看得出来你感触颇深。全文行文较为流畅,层次清晰,二年级的小记者能写出这样的稿件,真是棒棒哒!

不过,建议可以增加对各种醪糟酒的外观进行描写,比如装在什么样的罐子里?不同的酒是什么样颜色的?相信增加后,会令稿件增色不少。加油,期待更多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