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史》:自行游弋于文学海洋

作者:车琳

2013年,京城几位教授法国文学的同行聚谈,刚刚出版的一部《法国文学史》很快成为热议话题。大家一致认可这是一本普通读者和学生们可以读进去的文学史,甚至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打算如法炮制,用中文重新书写一本法国文学史。这个计划由于种种原因而搁浅,现在看来就更无必要,因为这部文学史已经被直接迻译成中文。

再来说作者格扎维埃·达尔科(Xavier Darcos),大家当时对这个名字不算特别熟悉但是也不完全陌生,不熟悉是因为他不在我们常见的法国文学理论家或批评家名单里,有印象是因为他是法国政界人物。于是,我们有点惊讶于这位身居高位、身兼数职的从政者居然有“底蕴”而且有时间敢于撰写一部纵览古今的法国文学史。后来我们终于了解到达尔科的“底蕴”非凡:他首先获得波尔多大学拉丁学博士,后来又获得国家博士(法国现已取消了这一最高学位,只有大学博士文凭),1968年便开始执教生涯,从南方小城佩里戈(Périgueux)到大都市波尔多的蒙田中学,最后走进位于首都享有盛誉的历史名校路易大帝中学,直到1992年告别中学讲台。达尔科“学而优则仕”,1989年当选佩里戈市长助理,1997年当选市长,一直工作到2009年。需知在法国,市长并非公务员,而是没有公饷的市议员、省议员或大区议员,往往需要有另外一份正式职业,所以达尔科市长在1996-1998年间往返法国南北,任教于巴黎索邦大学,教授比较文学,之间还在1995-1998年担任教育部督学,2002年开始在部委担任行政领导,2005-2007年又回到索邦大学兼任教职,同时身兼法国驻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总部设在巴黎)大使和常务代表,甚至在2007-2009年担任教育部长的时候市长任期还没有结束。此后,2009年,达尔科又被任命为劳动、社会关系与团结、家庭、城市部部长,不过很快被委以他任,在2010年9月受命建立全球范围的法国文化中心,重组法国对外文化推广行动的机构,并在2011-2015年间以“法语海外推广大使”的身份担任法国文化中心第一任执行主席。在此期间,2013年6月,达尔科当选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同年出版了我们所关注的《法国文学史》。

我们之所以详细铺陈格扎维埃·达尔科并行不悖的教学事业和仕途生涯,并非为了满足好奇心,因为只有了解著者的经历才能理解这部《法国文学史》为什么会与众不同。在中译本的腰封上,我们可以读到一句推荐语:“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写给普通读者的法国文学入门指南。”很自然,人们往往只关注一个人的最高学术地位和头衔,但是笔者认为,这位法兰西学士院院士首先是有着30年教龄的老师,而且其中当中学老师的时间长达24年,所以他懂得如何编写一部适合“中小学生或大学生以及急补文学知识的业余爱好者”的文学史,这是作者在前言中对受众的定位。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了解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指南,所以为他们采取了合适的编纂方式。

我们以往阅读的文学史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全面深入的学术型著作,整本书是大段大段的叙述,让人感觉是一重又一重山峦绵延不尽,适合学者和研究者阅读;一类是普及型的文学简史,没有了厚重,但是又难免轻薄不够全面,犹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达尔科的《法国文学史》找到了二者的平衡。一端在材料上,它接近学术型著作。法国文学像一条流经千年的河流,沉淀了多少作家和作品,推陈出新,又有多种主义多种流派,它们在这部文学史里都有记忆。打开书,你会发现两种目录,总目录其实简略到只有数字标记的世纪,代表了一个又一个文学时代,表明以时间顺序梳理法兰西文学的发展衍变之脉络;然则每一个文学时期各有自己的分目录,最少如中世纪文学部分的目录有三页半,最多如20世纪文学部分的目录有五页半,这已足以说明资料和论述之全面丰富,即使是教师或研究者亦可以从中发现有意义的材料。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文学史,因为历史的车轮是不断前进的。一般而言,史学家很少书写当代,我们之前所见任何一种法国文学史,最晚也是止步于20世纪80年代。而达尔科紧随时代的节拍,他的文学史叙述到出版之前一年,特设一章题为“20世纪至21世纪的过渡期(1990-2012)”,呈现了法国当代文坛的最新动态,可以说是法国最新的文学史著作。另一端,在叙述上,它是普适的,因为没有山峦似的论述,取而代之的是片段式的解读,被安排在精心提炼的标题下面,如“介于新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间的瓦雷里”“达达主义的冲击”“超现实主义的‘教皇’:布勒东”。无论是理论流派还是作家作品的介绍,作者必然是在阅读多种材料之后咀嚼出精华,在陈述中提纲挈领又展现全貌,该有则有,絮语全无,方寸之间,恰到好处。这样的文学史读下来,全无费力登山的沉重感,读者感到的是一种在散步中随处发现风景的愉悦。不得不承认,21世纪的年轻读者耐心不足,对成就感却有很高期待。读达尔科的《法国文学史》,人们在每一页都会获得成就感,它来自一种简明有效而且充分表达内容的叙述方式,正如著者本人所愿:“简明并不意味刻板,语言力求简洁却不失细腻。”观其著书风格或许可见其教书风格,达尔科老师的课堂一定也是知识丰富全面,善于提炼重点,时间安排有序,表达简明生动。真正的大师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平易近人的。

最后,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这部文学史的实用性。由于任何历史的叙述难以面面俱到,达尔科的细致入微还体现在提供各种纲目和附录上。在每个文学时期,除了上面所说详细的分目录,还提供了主要作家的生卒年表、政治和文学大事年表以及创作背景的介绍,旨在将文学的发展置于历史和环境的时空中进行介绍。全文之后还附有74位历代最重要作家的生平和作品列表,183个基本概念索引以及作家、作品索引。作者并不满足文学史的叙述,其另一番用意在于设计一部浓缩的工具书,功能多样,任何读者都可以从中迅速查询到某一主题或作家、作品的有用信息和知识,而不用等待翻山越岭之后仍然寻找不到目标。其实,这种简明实用多功能的特点又可以在达尔科本人不同一般的工作经历中找到解释:他同时在学术和行政领域游刃有余,在内政和外交场合纵横捭阖,从地方到中央挥洒自如,这样的多才多艺或许是天赋异禀,但是更主要得益于在日常中训练出了一套高效多能、分身有术的工作方式。

归根结蒂,任何一位文学老师的抱负并不停留于知识的介绍和传授,而是在于启发和引导阅读的兴趣。达尔科在前言最后写了这样一段肺腑之言:“本书虽用途百般,但其终极目标却是希望诸位读者阅后能够合书掩卷,自行游弋于文学海洋,因为体味文本和发现阅读乐趣的实现无法假借第三者。”此言意味深长。

19世纪末,法国先有一位从中学教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著名文学老师朗松(Gustave Lanson)在1894年告别中学执教生涯之时著成一部《法国文学史》,影响深远,塑造了几代法国人的文学审美习惯。21世纪初,又来一位从中学讲台走进法兰西学士院的达尔科步其后尘,重新书写一部《法国文学史》,我们无法预言它会像前者一样塑造法国人的文学品位,但是至少可以相信在一个阅读逐渐边缘化的时代,它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需求,并一定会引导有心人回归阅读去发现文学的妙处。‍

文字来源:文艺报 2020年12月07日

图片来源:Pexels

—法国文学史—

《法国文学史》是由法兰西学术院院士格扎维埃·达尔科写给法国大学生、中学生的一本法国文学入门指南。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用轻松的笔调勾勒出了法国自中世纪至今的文学发展历程。涵盖了造就法国文学的社会环境、时代变迁、人文思想,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文学类型和文学流派,兼及主要作家作品分析。

与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史书写不同的是,本书不流于专业术语的堆砌,而是通过总年表、政治和文学大事年表、主要作家生平表、文学概览图等图表的形式明了地概括了各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情况。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以学术视角讲述历史的同时,系统梳理了各时期的文学特征,全面解析了文学现象的前因后果。相较于同期的文学史作品,本书专辟章节介绍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的法国文学面貌,尤为完整地呈现了法国当代文学概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