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收到《阿克苏文艺》寄来的稿费,因痔疮疼痛,也没及时到邮政储蓄银行去取出来,今天一看,眼看就要快超过七天,刚好身体也好多了,虽说只有一百多元,那也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个时代,仅靠文字吃饭的人,能撑着的没多少,大多数还处在温饱状态,甚至有些爬格子的文人,连解决温饱都是问题。

这是社会现状。而我,却属于后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机搜索,开启导航。离家最近就是乌鲁木齐鲤鱼山路邮政储蓄,直线距离只有一公里多点。记得前年,我就想从鲤鱼山路走一个来回,感受一下这条路。从正确的方位来说,鲤鱼山路不算正南正北,稍微有点偏西南,这是我凭自己的第六感觉,不知道准不准,因为在这座首府大都市里,我从来都没有方向感。

近几年,鲤鱼山路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很多高楼大厦,也有部分地段,让人看上去很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就是城中村造成的视觉。二十多年前,鲤鱼山路算是城郊,几乎都是自建房,横七竖八,错综复杂。随着城区逐渐向四周延伸和扩大,一些城郊的乡村,便被融进了城市建设范围,拆迁就成为居民的热门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实话,不少属于城郊的居民,因为拆迁发财的不少。主要看以前谁的眼光瞅得远,院落置买得大,房子盖得多,拆迁得到的补偿款就多。据说,不少拆迁户至少补偿几十万,上百万或千万的也不稀罕。在鲤鱼山路北头附近有一片居民区,曾听说有赔偿上千万以上的,有些得到拆迁款的人,乐呵呵地把钱揣进兜里,到喜欢的内地城市发展去了。

而在河南路和鲤鱼山路十字路口以南的鲤鱼山路,还有不少自建房存在。这些自建房与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对比,一高一矮,一美一丑,整洁与凌乱,崭新和落后。有些自建房前,连人行道都没有,行人需要走到街道上,交通安全就成了潜在的隐患。至今还存在的自建房,或许因为拆迁费太高,政府或投资商感到十分头痛,这也是不少自建房保留到现在的主要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乌鲁木齐大街上,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能停车的地方,到处都摆满了各种车型的小轿车。鲤鱼山路也不例外,每到一处,我看到很多密密麻麻的小车,就像火柴盒般摆放在那里,车顶覆盖着白雪,仿佛是一具具死物。这些车辆,给我的感觉是车比人多,犹如人消失了很久,唯有车辆还停在这里巍然不动。

街道上车流不算拥挤,要数出租车跑得最快,不管有没有过马路的行人,司机只管踩着油门向前冲。驾驶私家车的人,要比开出租车的文明多了,他们看到行人过马路,就主动踩住刹车,让行人走过去后,再启动车子。这些车辆尾部的排气管,发出突突的声音,一溜烟地疾驰而去。今天虽是冬日暖阳高照的好日子,空气中弥漫着的雾霾,是不是这些车辆的罪过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一家水果店和干果店,顿时被琳琅满目的水果弄得眼花缭乱,转了一圈,竟然不知道买什么好,最后只买了一些猕猴桃和葡萄干。我想猕猴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或许吃上几个,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好处。其实,我是不想吃葡萄干的,想着早上熬稀饭,放进一些葡萄干,有点甜甜的味道,才能引起干瘪的食欲。

漫步在鲤鱼山路,我猛然看到了一家打馕店,门口的桌子上摆着各种不同口味的馕。有皮牙子味的,芝麻味的,葵花仁味的,还有辣皮子味的等等。我就忍不住买了两个皮牙子馕,真心话,还真便宜,一个馕三块钱,这要在其他地方,起码要四块到五块钱。我不是贪占小便宜的人,只觉得这样的物价,让人心里感觉好舒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河南路拐进鲤鱼山路时,一抬头,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建了一个美食城。有两个牌坊大门,仿古建筑,纯白石头颜色的。这个美食城叫“壹兴坊”,当时心里就嘀咕,这名字有点古怪,就像是古代的作坊,不像吃饭的场所。尽管离家很近,还真没注意何时冒出了一个古香古色的美食城来。

好奇归好奇,还是走进去感受一番,看看美食城里有什么特色的美食。踏进安检门,测量了体温,就迈进了美食城区域。抬头四周观看,瞬间一种新年的喜气洋洋迎面扑来,一排一排的仿汉唐建筑,全部是三层楼,每栋楼之间挂满了喜庆的红灯笼,感觉新年即将来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少餐厅的人,在装饰过年的气氛,给假树弄上鲜花,树叶等,一排木花盆里插满了花花草草,犹如春暖花开的季节。这就是春节,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惊喜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南方的米线,中原的杂酱面,北方的烤肉,还有四川的火锅等等,一股脑地闪现在面前。也许还不是饭点,我发现吃饭的人稀少,倒有几个外卖小哥在其间穿梭。

从南头走到北头的河南路边上,一家“贤合庄”卤味火锅出现在眼前,这是一座独立的仿古建筑,四四方方,每层楼的布局都体现出汉唐风韵。仿古建筑突出中国风的“大红”色彩,青砖绿瓦,飞檐斗拱,线条流畅,古风依然。我觉得这种建筑真的很美观,相比现代的高楼大厦,我还是喜欢我们祖先创造出的古建筑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这是中国风,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我多么希望,鲤鱼山路能涌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更多的民族民俗风格,无论社会发展到任何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永远不会过时,有了这几千年来的中国文明,我们各民族群众才会充满力量充满信心,向着前方的康庄大道奋勇直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