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松辽平原中部腹地的四平,雄据沈阳、长春之间,是连接东西南北铁路和公路的交通枢纽,又是闻名遐迩的粮谷集散地,历来为兵家所必争。然而,这座市区人口尚不足70万(今天)的小城并不像名字这样平和、安详,其在国内外的名声远超实际地位,其原因则在于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双方的四次大规模争夺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平四平,四战四平,不战四次,不能太平。”

那是一场历时两年(从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的漫长攻防,国共双方共投入兵力93万余人,作战时间共达80多天,总阵亡人数在10万以上,其规模之大、战况之烈在东北战场都仅次于辽沈战役。

从作战规模和战略意义来看,四平二度收复之后,东北各根据地连成一片,敌人则完全陷入几座孤城,极大加速了东北解放战争进程的加快,也为全国战略决战和最后胜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从过程上来看,四平城先得而复失,后在攻坚战中无功而返,再到最后的解放,国共双方在两年的战争中出现了攻守易形的局面,冥冥中似乎对应了未来的命运。

而在这个过程中,蒋介石的指挥似乎有些“功不可没”。

第一次四平战役发生在1946年3月,彼时驻四平苏联军队已全部撤离,东北民主联军遂决定迅速控制沈阳以北的长大铁路干线城市,并由西满军区部署首先夺取战略要地四平。对阵的双方是101带领的东北民主联军与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保安司令张凯坐镇的3000多守军。

胜利的天平并无没有悬念,值得一提的是之前的博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1945年4月6日召开的中共七大会议期间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局已定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方面就预见到了发展东北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最近和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诚然,从物资条件看,东北物产丰盈,工业发达,资源充足,交通便利;从革命基础看,东北抗日联军苦战十几年,配合苏联红军解放了东北人民;加之国民党并无一兵一卒的先机,东北地区绝对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

基于上述认识,在苏联对日宣战后,八路军总部即命令原东北军吕正操、李运昌、张学思等部向东北挺进,并立即派出二十多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北上组建东北局,还带来了二万干部和十万大军。随后在刘少奇同志提出的“让开大路,占领两箱”方针指引下,南北满、东满和西满根据地迅速建立,在收编了大量的武装力量的同时并开展了积极的剿匪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准备进入东北战场的国民党精锐

相比之下,南京政府方面就相对慢了一拍,蒋介石虽然也将东北看做“ 党国命运之所系”,但一方面记仇的他拒绝了张学良“将功折罪”的请求,另派杜聿明主政东北;另一方面国军精锐直至1945年11月才陆陆续续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北上抢地盘。

所以,第一战时的四平守军不过是“委任状”忽悠而来的土匪武装为主,一群乌合之众,自然一触即溃,但这一切在四平保卫战中很快发生了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立人和新一军

1945年5月时,国民党军已经有7个军、28万人的部队被空运至东北,其中新一军、新六军更是“五大主力”之一,陈明仁的七十一军则是全美械部队,他们都经过了正面抗战甚至远征缅甸的洗礼,战斗力极为强悍,意志也颇为坚定。

反观东北民主联军方面,一开始就存在着干部多、部队少的问题,故而大量吸收了伪军、民间武装和土匪力量的加入。军队数量的确扩充了不少,但这些人都缺乏足够的训练和思想改造,亦无根据地土地革命作支撑,加之装备落后以及缺乏城市攻防战经验,战斗力远不如经过8年抗战淬炼的中原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四平英雄广场的雄鹰展翅雕像

在四平保卫战之前,我军曾占领的沈阳、锦州、营口等城市很快落入敌手,为保住东北北部,四平竟成了一座必守之城。

或许有读者会问:当时中原地区也不曾占领一座大城市,而我军向来的方针也是“农村包围城市”,此时为何要在四平跟国民党死磕呢?

原因在于形势的不同,东北并非群众基础雄厚的华北,更不是山高林密的井冈山,那里被日俄轮番荼毒数十年,导致精华全部集中在城市附近,广袤的农村则地广人稀,远不足以提供数十万大军的给养,这一点从抗联十几年来的艰难处境便可见一斑。

总之,我们可以放弃一些大城市,但并不能完全脱离城市,不然东北民主联军就将在饥寒交迫中走向溃散。

在这种形式下,中央要求东北民主联军坚守四平,以期保住东北的北半部分和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大城市,也就不难理解了。毛主席在4月27日提出“化四平街为马德里”口号也印证了这并非一场单纯的战略阻击战,而是关乎东北归属的生死战。

但对手的确不是易与之辈,挂帅的是痛击日寇、扬威西南的杜聿明,“国防部长”白崇禧坐镇幕后,前线总指挥是百战宿将郑洞国,担任主攻任务的则是孙立人将军的新一军,阵容堪称全明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这边,101同志的调兵遣将并无差池,只是由于城市防御战经验缺乏,他放弃了四平城内日俄侵略者留下的坚固建筑,将防御阵地集中在了城外,故而在国军的重武器面前颇为被动。

此战整整打了一个月,虽然东北联军表现得英勇顽强,但还是不得不以主动撤离战场而告终。

虽然双方在死伤人数报告上有天壤之别,但此战却是彻头彻尾的溃败。加之东北民主联军作战科参谋王继芳的叛变,我军的实力、作战计划、兵力部署和撤退方向乃至所有底牌都被敌人一览无余,白崇禧对战场形势判断亦颇为准确,各路国军开始了玩命追击的节奏,许多部队被分割开来,相互失去照应甚至联系,损失极为严重。

很快,杜聿明就带着大军打到了松花江畔,孙立人的新一军更是逼近了哈尔滨,101同志不得已电告中央,或将放弃哈尔滨到东满山区打游击,中央亦复电同意。

而实际情况则更为严重,101甚至已经做好了往苏联境内转移的准备——先前已经说了东北打游击的困难所在,硬耗更是死路一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句话说,国民党离全取东北只差了一轮冲锋,然而,各路大军正摩拳擦掌之际却莫名其妙地收到了一道命令:全面停战15天。

蒋介石自然没这么大度,只是美国人的“调停”的不能置之不理,后者当时想给双方都卖个人情以组建反苏亲美的新政府。我们自然是乐见其成,而蒋军的武器、粮食和物资均受制于人,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感受。

国、共、美三方经过讨价还价,最终在6月7日将停战时间敲定为15天,此后双方皆脱离战斗,东北民主联军终于得到了喘息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负责调停的正是大名鼎鼎的马歇尔

我军后来总结此战得失时提及“配合谈判,赢得时间”,但当时其实全无筹码,毕竟,谈判这事总归还需要对方的响应,倘若被置之不理,争取再多的时间也是枉然。

还好,有“运输大队长”的瞎指挥和美国人的神助攻。

客观上讲,十五天的休整并不能令一溃千里的民主联军脱胎换骨,国军的优势依旧明显,蒋介石也清楚白崇禧“先全取东北,再挥师南下”战略的可取之处。他只是不想让后者在东北一战而尽全功并建立起威望,故而索性将其调回南京去操国防部长的心,1947年8月,又令属于“美国派”的孙立人出任陆军副总司令兼陆军训练部司令。

当然,这一切都源自蒋介石一贯的迷之自信--“尽在予一握之中”。

可惜事态的发展很快脱离了蒋介石的预料,东北的硝烟尚未散尽,6月26日,全面内战就爆发了。山东解放军发动大规模反制作战并切断了东西向的胶济线和南北向的津浦线,国民党向东北增兵的计划受阻,加之占领的地区过多,对缓过气来的东北民主联军不再保有绝对兵力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取威虎山》取材于当年的东北剿匪事迹

另一边,101和罗荣桓达成共识放弃反攻计划,转而将尽力投入根据地建设和剿匪,广大农村的生产和经济逐渐恢复,我军对大城市的依赖大为减轻,军队数量也迅速扩张到五十多万。

在兵源和粮食不成问题的情况下,101的军事才华也得到了尽情的施展,而少了白崇禧辅助的杜聿明在这个小师弟面前节节败退退,累得数次躺在病床上输液,当年底还飞往北京割了一个肾。

光阴荏苒,次年夏季,东北民主联军再次兵临四平城下。

攻坚战从1947年6月11日打响,并再次持续了一个月。由于71军陈明仁将军指挥得当,各路援军推进及时,廖耀湘的第六军更是一马当先迂回到四平左侧后,企图切断东北民主联军的退路。

客观来讲,在此之前我军从未经历过如此激烈的城市攻坚战,在巷战技巧、火力配置和时机把握方面尚欠火候,故未能一战而定,但撤退过程有条不紊,敌人亦不敢追击,算是吃了点小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亏就吃亏吧,此战的重点并不在于胜负,而是双方的攻守易形。比起四平保卫战时的捉襟见肘,此番东北民主联军对防御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早已不在话下,甚至发动了规模浩大的夏季攻势,先后占领长春、吉林市及四平周围数十个中小城市。而四平攻坚战正是夏季攻势的收官之战,旨在占领东北交通枢纽,切断国民党军南、北满间的联系。

总之,国军在堪堪保住四平之余却无力扩大战果,一场胜利反倒显露了丝丝败相。

此战之后,心力交瘁的杜聿明不得已前往上海治病,继任者则是“土木系”首脑、籍贯浙江青田的陈诚,但他也只坚持了半年,就走宋美龄的关系赴上海“养病”去了。

虽说此番临阵换将确是无奈之举,但至少也要换个能打的吧?不用白崇禧也就算了,杜聿明好歹能跟101过上几招,而陈诚却是被公认的不擅长大兵团作战,他最喜欢的是玩权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诚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面批判杜聿明,虽说这是官场惯例,但东北却是战场,几十万骄兵悍将岂能吃这一套?一时间将帅失和、指挥失灵,101闻讯立马组织了秋季攻势,将国民党军打得满地找牙,收复和一度攻克城市15座,歼敌近7万,甚至将53军包了饺子。

到1948年3月的第四次四平争夺战时,负责守备的仅仅是上次四平争夺战中伤亡惨重仍未恢复元气的第88师,以及第71军和新1军的留守人员和地方民团总计一万九千余人,而这一次“东北剿总”甚至都派不出援军了。

顺便提一句,此时国民党在东北的主帅已经换成了卫立煌,别的不说,抗战期间他就是与八路军相处最为融洽的高级将领,没有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同仇敌忾,今日同室操戈,卫将军并非分不清立场,而是陈诚留下的烂摊子实在是无法收拾了。

在之前东北人民解放军(原东北民主联军)所实施的冬季攻势中,彰武、鞍山、营口、法库、开原等中小城市陆续被解放,长春至四平的铁路被切断,国民党军五万余人被歼,第52军暂编第58师师长王家善率部起义。

此时的四平已经是一座孤城,负责攻坚指挥的依旧是1纵司令员李天佑和政委万毅,这一回他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野强大的实力,在扫平外围工事之后,总攻仅仅用了一个晚上,除守将彭锷带着一千余人向北突围之外,余部全被俘虏或歼灭。

此战之后,四平这座饱经战火的城市终于迎来了解放和长久的和平,东北各根据地连成一片,敌人则完全陷入长春、锦州和沈阳等几座孤城,注定了全军覆没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蒋介石在东北战事的表现,颇似我们今天对的评价:哪怕是打入敌人内部的特工也不能做得比他更好了。

懂王

他不愿派张学良接收东北,表面上是对华清池边的不堪回首的记恨,实则对过去“听调不听宣”的顾忌,不想“放虎归山”;

对于白崇禧也是如此,桂西双雄(还有李宗仁)是党内唯二能够威胁其军政地位的存在,所以“小诸葛”在打下大半个东北后被换下改由亲信们去“摘桃子”;

杜聿明自后来硬着头皮参加了淮海战役的“指挥”,在蒋介石忽东忽西的安排下,最终不小心当了俘虏;

孙立人将军自离开东北之后再无领兵之日,只因为跟蒋“不熟”,一代抗日名将不得不多年挂着虚衔兀自嗟叹;

出生黄埔一期的陈明仁将军生性耿直,这位在四平曾几度将手枪对着太阳穴的硬汉在战后得到了蒋介石的青天白日勋章,随后又因辽北省主席刘翰东和陈诚的诬告而撤职查办,可谓尴尬至极;

而丢了军魂的“王牌”们也风光不再,在四平的硝烟散尽之后,东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瞬间出现了崩盘之势,他们在东野的层层打击每况日下。最终在辽沈战役中,新一军、新六军和七十一军在“丛林虎”廖耀湘的带领下齐齐在黑山、大虎山一线折戟沉沙,其本人也进了战俘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国后的陈明仁将军伉俪

值得一提的是,陈明仁和郑洞国后来均弃暗投明,宣布起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远赴台湾的孙立人和白崇禧或遭遇软禁,或死得不明不白,晚景颇为凄凉。

回看这些名将和“王牌”们的履历时,后人往往感叹,或许只有天兵天将才经得住蒋介石这一通瞎指挥、乱用人的折腾。

历数蒋军在东北战场的失败的因素,民心离散所扮演的分量实际上远比不过军心和将心的溃散,他的对手也并非神祇,比如在根据地尚不稳定的情况下放弃机动灵活的优势,收编的部队鱼龙混杂、意志不坚,执意跟精锐的国民党军打城市攻防战... ...

没有人会永远不犯错误,大多数时候比的是谁犯的错误更少,如同蒋介石这般一错再错,其失败可谓当矣。

而在看似不可理喻的行径背后,其实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出发点--排除异己,巩固权利。蒋介石的身上有着浓厚的军阀习气,派系观念分明,对黄埔嫡系和江浙老乡一直青睐有加,视地方“杂牌”则当成可有可无的炮灰,数十年来如同防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蒋介石面前,有些人表现再优秀也不会被信任,比如白崇禧和孙立人;有些人则永远是自己人,比如捅大篓子的陈诚之后一路高升成为了湾湾伪政权的“总统”。

所以,国民党军队和政权的分裂都是必然的,当连自己人都不能团结时,“统一战线”的精髓对于蒋而言就更加深奥晦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