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曾无数次到新疆库车市,也许这座古镇牵动着我内心的情感,十多年来一直割舍不下。特别是老城,漫步在龟兹古渡,就像行走在汉唐和明清时期历史的交界点。库车河东岸,是汉唐古城遗址区,西岸是明清建筑区。一座近百年的石桥,沟通着历史延续的隧道,那些临街的作坊和门店,诉说与见证库车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看临近春节,库车市展示了当地非遗文化项目,有铜器、刺绣、靴子、陶器和歌舞等,我觉得其中的铜器手工艺制作,是最有历史文化内涵的非遗项目,无论从铜器的材质,还是铜器的图案纹饰,都充分代表了龟兹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有着七代传承的手工制作铜器,足以见证了库车丰富的文化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四月底,当再次寻觅库车老城那家铜器店时,我却发现店门紧闭,问及旁边的人,说是店主有事关门了。这家铜器店,是库车最老的铜器手工制作店铺。顺着人民路,走过库车河上的龟兹古渡大桥,继续向前行走,两边尽是琳琅满目的特产店,卖干果的、皮帽的、蜂蜜的、衣服的、陶器的等等,有点让人眼花缭乱和目不暇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至第一个路口,右拐有一条巷子,右边有一排门面房,其中有一家“祖业手工业铜品店”,这就是库车最老的铜器制作店了。如果来得凑巧的话,未走到跟前就能听到“叮当、叮当”的声音,从一家门面房内传出来。这家铜器店的主人是年近七旬的卡德尔·尼亚孜,平时,这位第六代非遗传承人不在店里忙碌,就是大儿子买买提·卡德尔在店里敲敲打打,听他说自己的弟弟在家里制作铜器,这样可以省去不少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卡德尔·尼亚孜年龄大了,从事制作铜器已力不从心,他把祖传的手艺传给了两个儿子,算是第七代传承人了。他说,铜器品不像以前生意好了,现在的新时代新社会家家户户都使用瓷器和铁器,只有一些怀旧的家庭,还是喜欢用铜器制作的餐具,那样家里就有一种古朴和典雅的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卡德尔·尼亚孜说从小就跟爷爷和父亲学手工制作铜器的技艺,他听爷爷讲铜器制作在清朝时非常盛行,祖上的生意做得也很大,据说祖上的学徒达到上百人,发展到现在只有家里人代代相传,才没有丢失祖传的手工技艺。其实,在清代时期,他的祖上就是为龟兹王宫专门作铜器手工制品的师傅。

要追溯更远的年代,最早可以到汉唐时期,那时龟兹境内盛产金、铜、铁、煤等自然资源。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龟兹就已存在铜器制作的技艺,龟兹是西域铸铁打造武器的最大兵器产地。根据出土的文物来看,在汉代以前龟兹就有简单的铜铁制作,但使用量最大的还是生活所用的陶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用古老的制作技艺,如今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了。卡德尔·尼亚孜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市场上的购买力不足,铜器的使用显得不是那么赶时髦适应新时代,再说纯手工费时费力,也没有机械加工出来的精美。他想把祖传的技艺发扬光大,但却存在市场销路的制约。如果要购置现代铜器加工机械,那需要一笔巨大的开支,这对能维持生计的手艺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手工铜器制作,是一件非常细致的工作。一般要先设计好制作铜器的模型,然后再进行材料切割,并在接口的地方要用火烧,再用铁锤使劲敲砸,切实让缝隙粘合成一个整体,大体完成以后,再细细地用工具采取敲、捏、磨等方法完成最终的造型。最难的是在铜器上雕刻纹饰,如果掌握不住技巧,就很难在坚硬的铜器上雕刻出想要的图案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曾仔细观看过卡德尔·尼亚孜店里的铜器制品,那些摆放在铜器展示柜里的样品,几乎都有各种各样的花纹,比如果盘内的花纹有佛、莲花、孔雀等图案,餐盘内有植物等图案,高颈水壶上有菱形格等图案,这些都和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能在库车市及周围石窟里的壁画上找到相同的图案,这些都充分见证了龟兹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如今,库车市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年给予传承人一定的补贴,目的就是为了让传承人将这些非遗项目继承传承和延续下来,不至于让古老的手工技艺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现在国家和地方非常重视非遗文化,近年来各地积极推出非物质文化产品,不断向世人展示非遗文化项目的价值和意义。党和政府的这些举措,将为非遗项目带来旺盛的生命力,真正让传统文化与民俗技艺重现昔日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