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西陂林氏大宗祠

林泉镇 吴锡超

地处闽西老区的永定高陂镇西陂村,由于这几年挖掘出太平区、乡两级苏维埃红色旧址群,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并保护开发,使得这个中国传统村落声名鹊起。这两年陆续有一二十栋古民居得到修缮,整个古村落面貌大改,但有栋古建筑必须及早引起重视,那便是西陂林氏大宗祠
西陂村(旧称西陂岭)坐落于高陂镇集镇以西,在永定区北部笔架山南麓的永定河畔,是永定最大的行政村,西北与虎岗镇接壤,东连上洋、睦邻两村,南接黄田、许佳两村,村民主要集中居住于西边的灵鹫山下,故旧称西坡。全村现有46个村民小组,人口近七千;设西陂党总支,下辖3个党支部,党员190人;全村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500亩,林地面积38000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陂村背山面水,环境优美,景色秀丽,民俗异彩独特,辖区内有以西陂天后宫和三座特色古建筑为核心的土楼民居50多座、祠堂3座、庙宇3座、桥梁7座、书院1座。有1处国宝、4处省宝、7处县宝,其中西陂天后宫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七层宝塔式天后宫,也是全国唯一幸存的中国状元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独特的“迎春”习俗(亦称“迎春牛”)是一项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几年,西陂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按照立足实际,科学规划,体现特色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古村落特色,以“国宝”西陂天后宫和历史文化为主线,重点围绕“培荆堂”“明峻堂”“活泼堂”和“双寿堂”(太平区苏维埃旧址)、“祠安堂”(全国最早的红色信用社旧址)等特色古建筑,结合周边古民居、古街、古市、古井开展开发保护工作,全力打造生态古村落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
西陂林氏大宗祠位于西陂后龙山半山腰,始建于元初,为西陂林氏开基始祖付崧公暨二世祖丛青公所建,明弘治十三年(1500)重建,民国十七年大修。坐西朝东,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沿中轴线自东而西依次为池塘、围墙、前堂、天井、主堂及后山,带两侧横屋,外大门开在宗祠内大门左侧,主堂是山墙搁檩式结构,建筑整体呈前低后高阶梯式,悬山顶。
西陂林氏大宗祠名列西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坡八景”之首。2018年,西陂林氏大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重修的《西陂林氏族谱》记载,大明弘治年间,七世祖贲山公特聘江西赣州平川堪舆名师廖厚、廖锦魁叔侄为师傅,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弘治十三年(1500)庚申岁廖锦魁书写祠课。宗祠后龙脉连绵起伏,“迢迢踊跃,似奔似驰之势;节节起腾,如鸾如凤之形”。后龙山上林木参天,修篁蔽日,万森峥嵘,郁郁葱葱。远处,祠左有逶迤笔架山,祠右有巍峨高斜头绕护,近处,祠左有最高处书斋,祠右有七屋宝塔拱卫。宗祠坐西朝东,庚山甲向,后山坚实,祠前开朗,向阳避风。千家楼阁,环绕于祠前,碧水清溪,宛若玉带绕卫于外,缓缓南流,对岸是十里平川,宜稼宜耕,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天地人和谐统一,诚乐业安居之胜地,繁衍生息之佳所。
按祠课要求,西陂林氏先贤不遗余力,抓住林大钦状元回西陂村感谢养父母养育大恩之际,奏请明嘉靖皇帝同意西陂林氏宗亲建造七层宝塔——西陂天后宫(状元塔),作为大宗祠右下角护砂之用。旧永定县志载:“林贲山,西陂人,性慈祥……有潮州人林大钦者,贫寒无依,贲山怜而资助之,勉成其学。后大钦登嘉靖十一年进士,廷对擢第一名,告养回籍,道经上杭赴西陂造庐拜谒,执父子礼,今西陂尚有状元匾云”(民国版《永定县志》氏族卷)。西陂天后宫的建设历时七代人,经218年才完成目前建置。正如族谱所言:“西陂天后宫,七代人马建成功”。十三世升竣公牵头把西陂天后宫大门和戏台完善后,又把自己所建“活泼堂”的正楼作为大宗祠的笔架,这就更加圆满了祠课所述。林氏先贤建设美好家园和关心下代的精神令人敬佩。
宗祠建成后,人才辈出,凤翥龙翔。林贲山(1478-1559)富甲一方,且乐善好施,其养子大钦为明嘉靖状元。贲山、西湖、宁宇三公号称“三代万金”;景山、义斋、弘勋世称“三代芹香”;豫翁、无村、觐光举人及第;龙音、风音、鹏音为兄弟三庠生;奎藻倜傥能文,其逸事载入《永定县志·文苑传》;雅韵淡泊名利,逸闻入编《永定县志·隐逸传》;南坡庐是乾隆年间书法家,刊有《书法集成》,四卷行世,载入《永定县志·杂志文》;乾三将前辈创下的条丝烟业推向巅峰,被上海滩誉为“实业钜子”;彤庆是清末四品顶戴花翎守备,曾追随刘永福在台湾抗击日本侵略军,土地革命时期,为家乡红色医疗事业作出过很大贡献;修富、绍豪、守玉、鉴先等著名烈士为创建苏维埃政权立下不朽功勋;以美术见长的守端入编《永定县志·艺术传》,后又以其在越剧领域的辉煌业绩,在“越剧之乡”浙江新昌被誉为“越剧泰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宗祠是西陂人民革命的重要活动场所,是红色旧址。1928年8月上旬,林修富、张友增、林绍豪、林鉴先等参加由福建省委特派员、省委宣传部长王海萍为总指挥,邓子恢、张鼎丞、傅柏翠为副总指挥的以太平里为中心的闽西秋收暴动后,高陂参加暴动的农民编入太平游击队,在西陂的白砂坑、小坑、郑坑及平在的牛寮脚和悠湾村头一带活动,由于宗祠处于后龙山半腰上,后面是原始森林,大门出来左边石路过去几十米便是林鉴先旧居鸿兴楼,鸿兴楼右侧石路再下去几十米便是林修富故居寿德堂,林氏宗祠自然成为他们的接头点。
1929年,红四军三度入闽,永定的土地革命轰轰烈烈。5月底,太平区革命委员会成立,林海汀任主席,执委有简祥明、林修富、郑庸经、张友增、林绍豪、陈海贤等。6月,西陂乡苏成立,林修富五哥林修纪任第一任乡苏主席,林守玉任太平区赤卫大队长,林守玉故居道三堂在右前方围墙外三、四十米处。1929年6月至1931年8月间,林氏宗祠是苏维埃政府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宗祠门口的大坪是开大会和部队集结的好地方,当地林姓群众于除夕和正月十五去宗祠祭祖之际,正是苏维埃政权宣传革命道理,布置各项工作的大好时机。1931年下半年第三次反“围剿”期间,太平苏区沦陷,宗祠又成为红军游击队的接头点。1932年红四军东征漳州,太平苏区一度收复,西陂村又红红火火了一阵。1933年春,十九路军攻占高陂,实行调查户口、编制保甲、组织守望队、点编民团、整顿民团等反动措施,高陂再次陷入白色恐怖之中,苏维埃政府转入地下,工作人员分成两路,一路跟林鉴先等撤退到长汀,一路到许佳山、灵鹫山一带打游击。
1934年春,张鼎丞派林鉴先召集太平区在汀州城的干部江文波、林日太、林德钦等人开会,成立以高陂人员为主的太平区工作团和游击队,共24人回高陂打游击,于6月底回到许佳山,汇合了在这里坚持斗争的许永荣、张东秀等人领导的队伍,扩大了力量,成立中共永太特区委员会,原永定独立团政委马永昌任书记,林鉴先任太平区委特派员。林氏宗祠第三次成为革命接头点。主力红军长征后,1935年2月,中共永太特区委员会奉张鼎丞之命,改为永太县委,马永昌任县委书记。同时,成立永太县苏维埃和太平区苏维埃,林鉴先再次担任太平区苏维埃主席。林鉴先和游击队班长林昌标多次到林氏宗祠执行任务。1935年5月6日,林鉴先随马永昌、许永荣、张东秀等人从许佳山转移到高陂北山吉山的余庆第,由于叛徒出卖,立脚未稳,翌日凌晨即遭到国民党150多名团丁武装的包围袭击,经过激烈的战斗,除马永昌率领部分队员冲出重围脱险,许永荣和张东秀当场中弹牺牲,林鉴先和林昌标等人被捕,押至坎市惨遭杀害,壮烈牺牲。
西陂林氏大宗祠是西陂人民参加革命,支持革命的历史证人。土地革命时期,西陂村是闽西苏维埃第一直属区——太平区苏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闽粤赣边纵队在西陂活动受到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西陂林氏为中国革命和解放先后牺牲了一百多位子弟,在册烈士有闽西特委委员、太平区委书记林修富,红十二军团政委林守玉,红军团长林金梅,永太游击大队长林日太,太平区苏维埃主席林鉴先,红军营长林绍豪,太平区苏维埃信用社主任林锦彬,西陂乡苏主席林修纪,乡苏文书林金星,闽西兵工厂子弹科长林朝楷,地下交通员林金松,红色军医林彤庆等74人,有“五老人员”75名,西陂林氏宗亲为了中国革命和解放前仆后继,英烈谱上千古流芳。
宗祠虽然于2018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但对照西陂村林氏族谱上的旧式建置图和上一代老人家的回忆,宗祠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样子相距甚远,一是祠堂前曾林立的石旗杆现一根也没有,二是祠堂外大门左右两边原建置范围的土楼厢房破破烂烂,有的被附近居民占用。随着西陂古村落越来越多的古民居被修缮,这座雄伟、光荣的宗祠似乎被冷落了。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曹昌智教授主编的《西陂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也有以西陂林氏大宗祠为中心的“祠堂文化区”这一重要篇幅,有志之士呼吁把祠堂文化和红色文化有机结合,希望林氏大宗祠按土地革命时期的样子修复,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西陂村是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是龙岩市永定区重点打造的三个市级乡村旅游试点村之一。永定区委乡村振兴办指导的《加强乡村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让“红色宝藏”活力四射》做法和效果,已使西陂村成为2019年全国优秀乡村振兴案例。西陂村应该再接再厉,把红色的林氏大宗祠早日修缮如旧,成为“永远的苏维埃”红色旧址群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如今,西陂林氏大宗祠外衍后裔二十多万,分布祖国大江南北,日常居住在西陂的尚有五千多人。西陂林氏在各行各业人才辈出,他们牢记“忠孝传家”祖训,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砥砺前行,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在各条战线努力奋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