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对于人类来说是光明与温暖的象征。火给人类发展留下的印记是无法磨灭的,许多文明中依旧留着火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今中外的“火崇拜”,以及历史悠久的拜火教起源。
我国古代,有燧人氏的传说:
“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燧人氏。”
在很久很久以前,先民只能吃生食,瓜果蔬菜倒还好说,生吃鱼虾蚌蛤对于人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人的肠胃一旦食用了腥臊恶臭的生食,就会闹肚子,以至于疾病流行。有一圣人燧人氏横空出世,教会人们用火烤制生食,为人们解决了疾病之苦。先民拥护燧人氏,于是便将其奉为首领。
茶馆里的说书先生,常常会说“三皇五帝到如今”这句话,而燧人氏正是三皇之一。这位给人类发明了人工取火法的先人被奉为万民之首,可见他的发明对人们来说有多便利,以此竟能得到人民群众最高等级的崇拜和尊敬。
在古希腊神话里,亦有普罗米修斯的传说:
普罗米修斯作为第一批先知者,肩负着教导人类制造工具的使命。原本普罗米修斯打算传授人类火种的使用方法,可宙斯却不愿将火传播到人间。无奈之下,普罗米修斯便悄悄地在太阳车上获取了火种,将火种交给先民。普罗米修斯盗火一事使宙斯大发雷霆,所以普罗米修斯被困锁在高加索山上,有一只老鹰每天都要将他的内脏吃光,随即内脏又会在第二天长出来,周而复始,无休无止。
火有诸多妙用,因此古代的思想体系里处处都有火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一些宗教中,如我国传播度最高的佛教和道教,虽然并未出现火焰崇拜,但却有“香火”的说法。一个神祇有多少香火,就是该神兴旺或衰败的象征。
对于老百姓来说,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首当其冲就是用于引火的柴。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老百姓想要填饱肚子就得做饭,要做饭就需用灶。因此,灶王爷是中国神祇里最接地气的存在。
那么,灶王爷的由来是怎样的呢?
民间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为灶王爷是炎帝死后所托;
二说是灶王爷就是火神祝融;
三说为道家的“种火老母”。
不过,虽然每种说法各有不同,但灶王爷的原始神与火有渊源这一点是类似的。
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都有火把节,这一节日的起源是上古时期的火焰崇拜。在彝语里,火把节为“都则”,意思就是祭火。如果火焰焚烧过度,被烧的东西就会化成灰烬。因此,在许多传说中火焰都是神祇用以惩恶的利器。佛教传说的十六层地狱,便是恐怖的火山地狱。
随着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时代到来,许多关于火的文化寓意已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不过,火焰为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的本质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中。过生日时,一定要在蛋糕上插蜡烛,对着火苗许下愿望。逢年过节,更是要燃放焰火,以此来庆祝生活之美好。纪念先烈,要点燃长明灯,缅怀他们在世的功绩。
根据文献记载,拜火教是人类史上最早的宗教之一,时至今日国外还有不少拜火教的信徒。在拜火教中,至高神是光明神阿胡拉,拜火教的信徒认为生活中看见的火焰就是阿胡拉的化身,亦是教徒祭祀的对象。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并没有“拜火教”这个说法,古籍将拜火教称作“祆教”。
据该教教义,拜火教的创建者琐罗亚斯德是古波斯的第一位先知,据说他诞生于公元前十一世纪。不过,这种说法并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同。琐罗亚斯德降临人世后,得到阿胡拉的神启,于是,便创建了拜火教。从拜火教的信仰形式来看,琐罗亚斯德借鉴了古雅利安人的多神教元素。
拜火教的教义,是“善恶二元神论”。拜火教徒信奉的至高无上的典籍,就是《波斯古经》,亦被信众称作《阿维斯塔》。每个信奉拜火教的教徒,必须要遵守三大原则,分别是善思、善言和善行。拜火教徒坚信,只有遵守这三大原则,才能战胜邪祟与黑暗。
在拜火教信仰中,造物主阿胡拉制造了七种元素,亦是七大善物,它们分别是天、地、水、植物、动物、人类和火焰。时至今日,在伊朗文化中我们仍能见到“七”这个数字的特殊含义。对于拜火教信徒来说,火焰无疑是最神圣的东西,它预示着生命的诞生和光明的出现。
正因为信徒崇尚火元素,所以琐罗亚斯德教才会获得拜“火教”之名。
根据考古界取得的物证,早在三千年前拜火教就已经活跃于两河流域和今伊朗地区了。到了公元前550年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拜火教更是被波斯帝国奉为“国教”,当时的拜火教徒遍布波斯帝国,十分繁荣。不过,到了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的入侵使波斯帝国开始全面伊斯兰化,波斯人的信仰发生了改变。虽然在当时仍有不少拜火教徒,但式微的发展态势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伊朗的伊斯兰教信徒占当地总人口的98%,不过,即便是在当地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当下,依旧有许多信奉拜火教的信众,这些信众成为最古老的波斯文明的承载者。因为这些信众从来不与外界通婚,所以族群内部始终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现在的波斯语中,仅有60%的词汇继承自古波斯语,其余部分则来自阿拉伯文。那些信奉拜火教的信徒,则依旧保留着使用古波斯语的习惯。
公元七世纪中叶,古波斯人无法抵挡阿拉伯人的铁蹄,他们不得不臣服于阿拉伯人的统治,被迫做出妥协。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有两个:
一是成为阿拉伯世界的公民,改信阿拉伯宗教,成为与阿拉伯人地位等同的穆斯林;
二是依旧信奉拜火教,但社会地位要低人一等,还需课以重税。
迫于生计及种种思考,绝大多数的波斯人选择了妥协,尝试接受由阿拉伯人带来的新兴宗教。不过,在当时也有相当多一部分拜火教信徒不愿改变信仰,亦不愿受阿拉伯人的奴役,于是他们选择背井离乡,在大海之外寻找落脚处。一些波斯人克服了风浪,来到印度西海岸,他们便是帕尔西人的祖先。时至今日,帕尔西人已成为印度的一个少数民族,这些来自波斯的拜火教徒已融入了另一个国度。
这一时期的阿拉伯人所向无敌,他们相继毁灭了波斯的拜火教、中南亚的佛教以及古埃及文明。站在文化的角度来看,阿拉伯人着实可称得上是人类史上最“成功”的殖民者。在阿拉伯人占领的土地里,其原住民族均被清理殆尽,或背井离乡,或融入阿拉伯世界。在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黎巴嫩、埃及、苏丹北部、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这些国家里,人们几乎已淡忘了原住民族。
令人唏嘘的是,今天的伊朗,早已成为阿拉伯世界忠诚的卫道士,鲜有人记得曾在三千年前一度兴盛的拜火教。
中国人对于拜火教的记忆,大多是出自《倚天屠龙记》。
在书中,金庸先生使用了许多拜火教的元素,使明教看似源于拜火教。
那么,明教的起源真的是拜火教吗?
安息王朝时期,摩尼创造了一个集百家之长的宗教,也就是摩尼教。摩尼教融合了许多宗教的特点,其中,既有拜火教的火焰崇拜,又有佛教、基督教的一些教义或神祇,就像是一个大杂烩一样。不过,虽然摩尼教借鉴了许多拜火教的元素,但二者之间的教义还是有一些差异的。
波斯拜火教自创立之初,就存在“血缘垄断”的特性,为了摒弃这种特性摩尼教提出了各民族各人种平等的教义。除此之外,虽然摩尼教与拜火教一样,认为世界上有黑暗与光明的两极分化,但摩尼教却认为人类的肉体是欲望产生的源头,亦是困锁灵魂的囚牢。想要通往光明,就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肉体修行,所以摩尼教的教义中有许多节制禁欲的成分。也因为摩尼教教徒普遍崇尚光明,所以在被引入中国以后,被冠以“明教”之名。
甚至传入中国后,一大半的造反都由它发起。
明教在中国的发展混合有道教、佛教、白莲教等成分。五代十国、宋、元、明农民起义常利用为组织的工具。往往尊张角为教祖,敬摩尼(或译作“牟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究团结互助,称为一家,认为世上光明力量终必战胜黑暗力量。五代梁贞明六年(920)母乙以此发动起义。两宋时流行于淮南、两浙、江东、江西、福建等地,不断组织农民起义,最著名的有方腊起义、王念经起义。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里,还有一个“BUG”。
小说称明教的始祖是一位名叫“山中老人”的老前辈,现实里这位“山中老人”霍山与拜火教和摩尼教并无瓜葛,他的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而且,他亦非宗教的创始人,只是伊斯兰教的传道者罢了。
参考资料:
【《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