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陈婧

绿色和低碳发展趋势将会改变“游戏”规则,不光是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亦是如此。

新发展指标如何设置?

全国两会拉开帷幕,经济增长目标备受关注。经历了刚刚过去的特殊之年,接下来,应当如何确定经济增长目标?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世界资源研究所举办的“全球热点观察2021”研讨会上表示,应当采取就业指标打头、GDP指标收尾的指标体系。“稳增长是为了稳就业,就业指标也能有效衡量全社会资源利用状态,这应是一个力争完成的指标。”

此外,刘世锦认为,还可以采用取若干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全局性指标,包括居民人均收入、物价水平、宏观杠杆率、全要素生产率、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等。

“GDP指标还是要的,但应该是预期性、结果性、后置性的,不再作为挂帅指标。事实上,如果前述指标处在正常或好的区间,GDP增速就是适当的。”刘世锦认为。

中国城市资源禀赋各不同,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十四五”期间应当如何为城市设置公平、合理的目标?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指出,在新的气候目标之下,单一的GDP增长将不再是城市竞争的核心,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包含了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电力等多方面的“绿色竞争”。

仇保兴强调,中国的城市发展指标体系正在改革,过去更多地强调总体和“块头”,而绿色发展指标要更注重“人均”。例如,杭州市每年人口增加35万人左右,GDP总量必然是增大的,但是如果简单按照绿色的总体资源、能源消耗来衡量城市发展,会挫伤其发展机制。如果按照人均碳排放、人均资源消耗量和人均循环经济增长比率等指标来要求地方,这种矛盾冲突就会缓和。因此,以这样一些合理的绿色指标来激发友谊赛,考核城市发展,效果会更好。

让绿色交易成为可能

实现“碳中和”目标将对整个中国经济社会产生历史性影响。刘世锦认为,这不仅仅是环保界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和各级政府、各个企业、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目前已有一系列宏大的国家目标、行业目标作为指导,但对于仅仅靠政府动员,用一些行政办法落实这些目标,刘世锦并不看好。

他强调,一定要建立一个与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相适应的微观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要解决绿色核算问题,并且要建立体现绿色责任的绿色发展账户,使得绿色交易能够真正有效地推行。

仇保兴提出类似建议。他指出,目前联合国正式告诫世界,人为的碳排放中,全球城市的碳排放就占了75%。因此,作为最大的碳排放源头,应当建立精确的台账制度。在城市中为企业、社区、家庭等都设置碳排放台账,清晰且直观地反应碳是如何产生、如何吸收、如何中和、如何消费等,碳交易就有望实现。

农食系统零排放不容忽视

在全球共同应对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的当下,农业和食物系统的重要性进一步显现。它不仅关系全球人口的温饱和健康,作为最重要的碳排放部门之一,农食系统的绿化、减碳也对全球气候治理至关重要。

粮食和土地利用联盟全球大使网络联合主席,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讲席教授樊胜根指出,全球都在思考怎样重建农食系统,怎样让未来的农食系统增长变得更加绿色,更加有包容性,能为每个人提供更加营养健康的食物。我们需要从平衡与自然环节间的关系、减少粮食浪费、改善饮食结构等多个角度进行统筹考量。

“我在此呼吁大家不要忽视农食系统对我们整个国家、对全世界零排放、‘碳中和’所作的重大贡献。”樊胜根在会上强调,要把农业、粮食、食物、土地利用纳入到中国未来绿色经济发展‘碳中和’、低碳发展的讨论、研究以及政策制定中,同时通过南南合作和贸易促进全球供应链公平转型,早日实现农食系统零排放。

加强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

作为目前G20绿色金融工作小组牵头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中国早在2016年担任轮值主席国时就提议发起了绿色金融小组,今年的G20峰会将继续对此议题保持高度关注。“有许多问题需要在此平台进行讨论和推动形成共识。”

马骏指出:“比如说可持续金融标准如何来制定,如何逐步地走向趋同化;比如说环境和气候信息的披露如何进一步强化,是不是能在某个阶段从自愿性的走向半强制、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马骏还强调,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强化由气候导致的相关风险分析与防控,他们要充分认识到,如果不应对气候变化,继续投资高碳领域,其带来的风险不容小觑。

马骏表示,需要呼吁和推动全球金融机构开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用一些方法、工具、模型把这些向低碳、零碳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投资风险测算出来。目前中国已经有几家银行在做“环境压力测试”,但是需要更广泛地推广到更多类型的金融机构。

来自:国是直通车

编辑:陈昊星

责编:魏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