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3日,是日本女儿节(ひな祭り)。

女儿节在日语里被称为「雏祭」,又称为雏游、偶人节、上巳、桃花节,是专属于日本女孩子的节日。雏祭是日本民间五大节日之一,原本与中国一样在农历的三月三日,明治维新后改为了西历三月三日。

日本的从业者善于将自己的本土文化习俗融入动画中,三月三女儿节也不例外。相信很多朋友,都在不同的动画中看到过层层堆叠的华丽人偶,这也是三月三女儿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名侦探柯南》恋爱脑步美的脑内剧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樱桃小丸子》我有你没有的女儿节娃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蜡笔小新》你猜我买不买得起的野原美伢

最早的女儿节娃娃雏形,可说是自奈良时代诞生。由于当时医疗及卫生状态都不是很发达,夭折的孩子很多,因此父母亲们经常会祈祷着孩子们能平安无事健康长大。渐渐地,雏人形被人视为御守或护身符。到了平安时代,雏人形成了贵族女孩手中的“芭比娃娃”,她们为娃娃换装并精心打扮。

作为节日的传统节目,雏人形的摆放极有讲究,一般在3月3日之前的一、二个星期里的吉日就开始布置摆放雏人形,过了三月三日要及时收起来,不然女儿会晚嫁。

一般来说雏人形的摆放分为七个阶级,角色从天皇、宫女、随从、到仆人、物品,按照身份高低依次放置。

一套完整的雏人形通常价值不菲。据悉一套普通的人形娃娃售价在15万日元—5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9000-30000元),更昂贵的高达100万元日元以上,也难怪野原美伢要再三犹豫。

除了陈饰雏人形,还要供奉菱形粘糕、桃花等,以示祝贺女儿幸福。女孩子们则穿着和服,邀集玩伴,在偶人坛前食糕饼、饮用甜酒,谈笑嬉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儿节的由来和中国文化也密不可分。日本平安时代受到中国唐朝上巳节(三月三)的“送厄船”和“曲水流觞”的风俗影响,人们用纸做成人形状,表示自己身体不适便转移到人形上,然后放入河流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孩在文人的心里总是美好,或灵动、或忧郁、或哀伤,他们笔下的女孩都是什么样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日]太宰治

【译者】古嘉怡 凌文桦

【责任编辑】古嘉怡

《女生徒》的主人公是一个青春期少女,全文以女性为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写了她从起床到入睡的整整一天时间里,为着很多琐碎甚至是毫无意义的事情而悲喜。十14岁正值叛逆期,对未来充满好奇和害怕,对闯入成人社会感到羞耻,又不屑做一个傻乎乎的小孩。“我”想成为一个好女儿,言行上却始终是个任性的孩子。最近的“我”,甚至连像孩子一样干净澄澈的地方都没有。全都是肮脏和羞耻。“我”痛苦、烦恼、寂寞、悲伤,这些都算什么?细腻地表现出青春期少女的多愁善感和叛逆厌世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名】青梅竹马(たけくらべ)

【作者】[日]桶口一叶(樋口一葉)

本文发生在日本明治时代早期,东京下町有名的风俗区吉原花街。以妓女的妹妹美登利的青春期为中心,描写花街周边的孩子们在这种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生态,预示他们此后的人生走向。

故事发生在日本明治时代早期,东京下町有名的风俗区吉原花街。以妓女的妹妹美登利的青春期为中心,描写花街周边的孩子们在这种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生态,预示他们此后的人生走向。少女美登利和小和尚信如在小街上相识,两人互生情愫,一个注定当妓女的少女,和一个注定当和尚的少年,却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彼此,心中都是若有似无的吸引与靠近,却因为世俗的种种阻碍而渐行渐远……

余华在其随笔集《内心之死》中说:“日本作家樋口一叶毫无疑问可以进入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女作家之列,她的《青梅竹马》是我读到的最优美的爱情篇章,她深入人心的叙述有着阳光的温暖和夜晚的冷爽。”作者仿照古日语的形式进行写作,因此本书也采用略仿古的语言风格进行翻译,欲将原文的时代感和朦胧清新感重现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