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夏朝延续四百余年,约在公元前16世纪被商所灭。

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是中国第一个保留文字记载的王朝,在文化、青铜冶炼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水平。

夏商器物特征与当时人们的图腾崇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器物造型、纹饰多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有种狞厉威严之美。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已发现最早的系统性文字,因锲刻、书写于龟甲和兽骨上被称为“甲骨文”。在商朝之前就已存在,可能源于9500年前的河南裴李岗文化。

甲骨文是商朝的主要流传文字,记载了自盘庚至纣王二百七十余年的事迹,为今人研究商朝文化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

甲骨文中形声字数量众多,上承原始符号,下启青铜金文,为汉字发展的关键阶段,也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 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器物示例:王宾中丁·王往逐兕(sì)涂朱卜骨刻辞,牛骨。此卜骨内容涉及祭祀、田猎、天象等诸多方面。

据传,清朝末年,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一位农民在挖田时掘出甲骨,转手至古董商人,这位商人慧眼识精把它带到京城,被时任国子监祭酒(官职,掌管各类官学和考试)的王懿荣辨识出为殷商遗物,并审定为最早的古文字。这次偶然的发现,使甲骨学成为一门新学问。

这些锲刻在龟骨上的刀笔文字充满了自然质朴、古拙浪漫之美。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此件卜骨刻辞书风雄健,是商晚期甲骨刻辞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金文

金文又称“铭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较甲骨文笔画更为繁琐,发展更为完善。早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很少,多仅铸刻家族名号或器物所有者名号。后期字数有所增加,但至多不超过50字,出现了记事性铭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字演变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母戊鼎上的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 二祀其卣 故宫博物院藏

器物示例:二祀其卣(yǒu),通高38.4厘米,宽36.9厘米。该器外底铸铭文39字,是现存商朝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几件器物之一。

铭文大意为商纣王命令此器所有者去夆地发布政令,在雍地田猎,并赠送夆地酋首一双兽皮。酋首返赠此器所有者五串贝。时值商纣王二年正月丙辰日,祭祀太乙(即商汤,号太乙)的配偶妣(bǐ)丙的日子。此器所有者对天上的帝和地上的商王都做出了贡献。

音乐

目前有三种夏朝乐器出土,分别是土鼓、鼍(tuó)鼓和磬(qìng),说明夏朝已有音乐存在。

土鼓以陶为框,是两边蒙皮的打击乐器;

鼍鼓为木质,蒙鳄鱼皮,也是打击乐器;

磬为石质,上有孔,可悬挂敲击,专家测定为一磬一音。

在商朝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有不少是乐器,表明当时的音乐发展已趋于成熟。商朝乐器品种相当多样,有篱、埙(xūn)、磬、铙(náo)和鼓等。铙多用青铜制成,有大铙、小铙之分,多枚铙编组而成的则称“编铙”,三枚铙组成的小型编铙比较常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 陶埙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 饕餮纹铙 天津博物馆藏

器物示例:饕餮纹铙,口纵23.8厘米,口横35.5厘米,通高47.5厘米。整器合瓦形,形体高大厚重,口沿微呈凹弧形,两侧自下向上斜张,粗柄上有突起的一周,柄中空并与内腔相连通。铙体前后均饰有饕餮纹,内填雷纹,柄及铙顶部也遍饰雷纹,整体纹饰精美繁复,生动立体。

铙作为一种乐器名,最早见于《周礼》:“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可观其形制像铃,演奏时铙口向上,将中空的柄部安上木把,置于木座之上,以木槌敲击铙口中间及两侧,即可发出洪亮悠长的声音。

铙为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流行于商朝晚期。最初用于在军中传播号令,后主要在祭祀祖先和自然神明时敲击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