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陈维城 程子姣)城市治理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3月10日晚间,新京报举办“2021两会经济策 高质量发展下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论坛。就如何治理好我们生活的城市?我们的城市如何更宜居、为我们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邀请了代表、委员以及企业界代表共同探讨。

清华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认为,一二三线城市的城市治理重心在硬件建设方面基本上接近尾声,未来市域治理的重心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维度是如何维护社会秩序?第二个维度是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

邓国胜认为,社会秩序非常重要,城市治理一个重心就是如何解决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维护国家的政治秩序、社会秩序、经济秩序,降低社会的犯罪率问题。推进社会秩序现代化,就是在维护社会秩序过程中,既要维护社会的秩序,又要增进社会的活力,达成社会性和公共性平衡,这是现代化的表征。

“另外一个重心是提供公共服务,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衡量现代化最根本的衡量标准,就是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非常有效率的提供、非常高质量的提供,而不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为了达到提供服务的目的,不计成本、不惜代价,这不是现代化的做法。”邓国胜表示。

邓国胜提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定要充分借鉴现代科学信息技术,通过技术赋能,使得效率得到更大提升。以前信用体系获取、构建特别艰难,要采集、要使用信息,成本非常高。如果能够借助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会极大降低社会治理的成本。

校对 薛京宁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