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花开时节,我邀约朋友来家共赏。赏花只让识花人。我们有时在露天,有时搬到客厅,有时搬进阳光房,轻松音乐,焚香品茗,谈天说地;瓜果佐酒,漫论诗书。用一位作家朋友说的话,“醉里挑灯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涩的美人,在在千呼万喚中,一点一点地展现它的秀色。未开放时绛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开放时,它有着別的花所不及的气度,洁白的花瓣,一点点向外舒展,如美人伸着懒腰,虽然柔情似水,但它开放的样子,极其狂放,闭谢的姿势也刚烈异常,象倒挂金钟,不减姿态。宗彪、王寒夫妇,文字唱和,各领千秋。他们连续三年,每次坚守三五小时,观察细致入微,与我们共享昙花开放的美好时光。《江南草木记.昙花》,讲到了这件乐事。撮影家叶晓光,为昙花留影作画册;卢霞客与台岳学子,诗词唱和:小暑台风送清凉,安心静观渐开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闲处,你我他。
赏昙花能让人变得清明与宁静。如果地球与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昙花虽然弾指芳华,轰轰烈烈,但也是刹那美丽,瞬间永恒!人呢,以百年记,也不过是三万六千五百多天,在历史长河中,能有雪爪鸿妮,实是不易。有一付对联说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终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几何?我欣赏昙花。巜人类简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新世纪的口号,快乐来自于内心”。
蜜多时,
每年花开时节,我邀约朋友来家共赏。赏花只让识花人。我们有时在露天,有时搬到客厅,有时搬进阳光房,轻松音乐,焚香品茗,谈天说地;瓜果佐酒,漫论诗书。用一位作家朋友说的话,“醉里挑灯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涩的美人,在在千呼万喚中,一点一点地展现它的秀色。未开放时绛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开放时,它有着別的花所不及的气度,洁白的花瓣,一点点向外舒展,如美人伸着懒腰,虽然柔情似水,但它开放的样子,极其狂放,闭谢的姿势也刚烈异常,象倒挂金钟,不减姿态。宗彪、王寒夫妇,文字唱和,各领千秋。他们连续三年,每次坚守三五小时,观察细致入微,与我们共享昙花开放的美好时光。《江南草木记.昙花》,讲到了这件乐事。撮影家叶晓光,为昙花留影作画册;卢霞客与台岳学子,诗词唱和:小暑台风送清凉,安心静观渐开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闲处,你我他。
赏昙花能让人变得清明与宁静。如果地球与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昙花虽然弾指芳华,轰轰烈烈,但也是刹那美丽,瞬间永恒!人呢,以百年记,也不过是三万六千五百多天,在历史长河中,能有雪爪鸿妮,实是不易。有一付对联说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终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几何?我欣赏昙花。巜人类简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新世纪的口号,快乐来自于内心”。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你在写心经吗?☞ 免费学
☞ 你在学欧楷吗?免费学习
你在学隶书吗?免费学
分享一个小故事:80年代,中学时候的一个寒假,我开始学书法,临的是柳公权《玄秘塔碑》。
开学后有一次,墨汁没有了,偏偏小县城的那个供销社的墨汁也没有了,于是没法临了。无奈就拿着字帖看,看了几天,结果在一个下午,就是在一个突然间,看出字帖里的字的挺拔、俊朗和那种斩钉截铁的刚毅!
于是马上拿出自己几天前临的帖,进行比照,发现自己原以为还写得不错的字,根本没有一丝原帖的神采,差得太远了!一下子就明白了,顿悟的感觉,也明白了老师曾说过的学书法往往会经历眼高手低的阶段的意思。
这次,自己的进步,就是得益于这几天的“读帖”。
分享自己的小故事给大家,是想说明为什么要读帖,分享自己对读帖的体会。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学书过程中很常见:很多人学习书法,临帖很久了,合上字帖,还是写不出来;想模拟原帖进行创作时,找不着北;或者是原帖里有的字,可以写得不错,但原帖里没有的字,就很难写好,为什么会这样?
造成这个结果原因有很多,很普遍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读帖”!
比照原帖,看一个字写一个字,其过程是熟悉和记忆的过程,这是临帖,在一定基础上就需要我们去发现感知原帖里更内涵的东西,如结构的特点、原帖的神韵等等,而这些是需要我们放下毛笔,来观察原帖,更深入地去体会。
所以,临帖——知其然;读帖——知其所以然。
“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宋·姜夔《续书谱》
学书法的同学或许都听说过欧阳询,在索靖所书碑前,三天不归,反复观瞻的故事。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询师法逸少,尤务劲险,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里复返,及疲。及布坐,至宿其傍,三日及得法,其精如此"。从上述这段话中,足见欧阳询读碑的仔细和认真。
那么读帖,该是怎样一个过程呢?是有这么重要么?
读帖——一个洞悉整体的过程
临帖的时候总把注意力集中在点画、字体的外形形状上(本人不才,自己临帖感觉是这样的),非常容易忽略了整体字的结体空间结构概念和整体的章法布局及原帖所体现的神采韵味。
首先读帖可以去感知一个字的整体结构的特点关系。图中是一个源自王羲之“兰亭序中”老之将至的“至”字,如果我们临帖,可以说把它临像很容易,但其中的内涵我们临出来了吗?好,让我们仔细读帖:
那么,我们平时见到的这个字怎么写?有什么差别?下面的图把这个字和印刷体的美术字放到一起,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是上下一样大,而王羲之的写法是上放下收,上大下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韵律关系!灵活雅致、自然天成的韵味和印刷体的机械呆板形成天壤之别!
还没有结束,让我们继续读这个字的轻重安排,再分析这个字的围合空间安排,我们一样会发现,这里的变化如此精妙!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机械地把这个字写得很像,即便几乎乱真,如果没有感受其中的这些变化规律特点,就算临一万遍也只是徒劳!换另外一个字,连形状很接近的上下结构的字都很难写出这样的感觉。所以我们应该读懂这个字的结构特点,实现以一化十,才能实现临帖学习的目的,才能实现学为己用,转化进入自己的意识层面。
有同学在这里,会有质疑,一个行书,瞬间完成,王羲之会想到这么多的元素?打死谁信啊!
其实这是一个书法家刻苦磨练的结果,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结果,是厚积薄发的结果,这绝对不是偶然,让我们和兰亭序中群贤毕至的“至”再做比较,会发现,这不是偶然,诸多的书家比较,更会发现这种结字安排是一脉相承,绝不是一个人的偶然为之,这样会发现更深层面的东西!了解一个字,什么叫妙手偶得,什么叫千锤百炼!
其实这种把几个不同帖,放到一起比较分析的模式,是我们另一种读帖的方法,综合比较读帖。后边会有阐述。
上面是掌握一个单字的整体,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掌握整篇的布局,领略整体的韵律节奏等内容。
下面的王羲之《远宦帖》,我们抛开字形,去读它的整篇,会发现每一竖行都并不平行,也不等距,而是呈现一种有节奏的变化,这也是依靠我们整体去读,才会有的更深感受,因为在我们在临帖的时候总不自觉关注局部笔画的形状和字体的外形。往往忽略了这些需要品读才能获得的内涵。
读帖——一个理解神韵风格的过程
我们在书法篆刻的学习过程中,会在某一时期专攻某一帖,这是学习书法很好的路径。在学习一段时候后,对原帖的理解,要分别从细微之处,从宏观整篇来仔细观察的,更好低体会原帖里深层的东西。
例如,我们临写颜真卿,一个字一个字地临,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对其风格就很难整体地去体察,上图把整幅进行展示,一起观察就会体会到笔画粗细、大小轻重、疏密变化等带来的整体视觉感观,也能更好低贴近古人,领略其中的神韵。
同时我们在临写一个帖的时候,还可以品读与其相近风格的碑帖,这样会更好地理解原帖的风格特点。如我们临石门颂,就可以参照汉隶的一些其他相近的碑,如西狭颂、广武将军碑、好大王等。我们学习礼器碑的时候,多去参照品读曹全、乙瑛等,会对自己临的礼器碑的特点有所发现有所理解。
总之,我们在学习书法篆刻的过程中,一直闷头临写的方式并不可取,需要我们用心去品读我们所学的碑帖,需要我们广泛地去品读更多的碑帖。
同时更需要我们多看同行学习者的书写过程,发现其优点能帮助自己提高,发现其不足一样让我们有所提高,更需要我们走进展厅,看古人的作品,看名家的作品,这也是“读”的一个过程。自己的艺术水平会在不断的“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沈尹默先生在其所著的《书法论丛》中,谈到对起笔的观察时说:把身边携带着的米老七帖照片,时时把玩。对于帖中“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一语,若有领悟。用这个故事结束本文,试图再次加深一下读帖的重要性。
零基础硬笔书法课程,让你写一手好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