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想过这些问题:什么是人?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认为你是一个完整的人吗?

从生物学角度,这并不难回答;那如果从哲学层面来看呢?

这是一个让哲学家头疼的问题。

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他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本书里,给了一个自己的答案,他认为:

「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萨特对人的定义,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的定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整个人类社会里,满目是衰败的废墟,遍闻是绝望的哭喊,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学说应运而生。尽管尼采宣称作为造物主的上帝已死,可人还存在呀,人到底是什么?

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者于是提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

这个世界,首先要有人的存在、露面、出场,然后他才能给自己下定义,把自己推向未来。可是,决定论并不存在,被抛入于世的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心中充满了痛苦。

人应当如何自处呢?

萨特给出的答案是:自由选择。

在萨特看来,人在面对何种环境,做出何种选择,采取何种行动,活出何种人生,都是完全自由的。因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他能够自由地塑造自己,自由地选择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不过,当他凭借自由意志做出选择的时候,就必须承担起可能造成的后果,对自己做出的一切行为负责,更要对所有人主动负责。

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萨特的话剧《死无葬身之地》就体现着他的思想。二战期间,几名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员被捕,他们面临的选择是,生或死。生,意味着背叛;死,却实现自我的价值,类似于孟子所谓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剧照

那么,他们各自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和行动?

在严刑拷打下,卡诺里给法西斯合作分子设下一个迷魂阵;索比埃担心自己被逼招供,于是跳楼自杀。15岁的弗朗索瓦胆怯于选择和责任,战友们便帮他做出选择,将他掐死。而弗朗索瓦的姐姐吕茜处于挣扎中时,昂利讲出「60个信任过你的人星期二会像老鼠一样地死掉。要他们还是要他,你选择吧?」吕茜终究做出了以抵抗事业为重的抉择。

萨特认为,他们都选择了为正义而献身,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在这个积极的过程中,人便自己造就了自己。

从这一点来说,萨特反对康德的观点,也就是人是目的。萨特认为,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标志着一种超越性意义。人必须在自身之外,从始至终地寻求解放自己或特殊理想的目标,才能在物化横流中恢复人的尊严,真正实现人之为人。

请记住,

「你是自由的人,那就去选择吧——也就是说,去创造(invent)。」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赐的奇迹,这就是存在主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