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市明集镇解家村种粮大户刘水波今年笑得格外灿烂,他种植的1400多亩地小麦、玉米迎来了两季大丰收:“每亩收入在1200多元,1400多亩地,纯收入160多万元,就俩字:高兴!”粮食丰收了,刘水波的腰包鼓起来了。

近年来,邹平市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程度都得到很大提高,但生产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播期、播量不适导致的冬前旺长、冬前弱苗;种衣剂、除草剂等使用不当导致的病害药害时有发生。

耕地有限,技术无限,为解决这些问题,邹平市从科技创新上深挖粮食潜力,建设四处试验示范基地,面积797亩,包含380亩的试验攻关区、120亩的品种展示区、297亩的主推品种、技术示范区,将各项技术集成出一套可复制的粮食提质增效技术标准并示范推广,农户可以实实在在看到技术操作,让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邹平长山八方生态家庭农场是四个基地之一,农场负责人石学君说:“这是从我们种植户的角度出发,为我们解决种植难题的好项目。我农场的这400亩耕地一直是按照传统习惯种植,每年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等这些试验成果应用到我的农场里,不仅能创高产,还能生产出优质小麦,价格也会高出市场价格,收入也能增加很多,对未来农业生产发展我有信心!”

粮食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是邹平市农业农村局“垄上行”科技为农志愿服务的重点项。该局聚焦农业生产,成立“初心红·为三农”垄上行科技为农志愿服务队,队员由活跃在生产一线的农业种植、养殖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农技人员深入麦田、大棚、果园等生产一线,面对面、手把手地向农业生产从业人员传授技术,研判作物生长趋势,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

“这块麦苗长势良好,地里墒情也充足。管理要及时跟上,现在就要着手进行镇压划锄……”在明集镇解家村,邹平市农技专家李金、焦鹏在现场指导种植户做好春季小麦生产。

李金和焦鹏都是邹平市农业农村局“垄上行”科技为农志愿服务队成员。服务队每月至少开展1次科技为农志愿服务活动。开春以来,200多名服务队成员已分组踏遍了邹平16个镇(街道)800多个村庄。

此外,“垄上行”科技为农志愿服务队还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充实人才队伍,加快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发展精准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在“联建共建科技助农”活动中引进农业专家,在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智慧化建设上不断攻关,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4.26%,位居滨州市第一位,高于全省6.41个百分点。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推广,举办农业大讲堂,提升农民知识技能水平。

“老孙,你快拿手机帮我看看,今年刚出苗的小麦浇多少水?”明集镇西闸村的的种粮大户孙陆波刚到地里,就拿起手机拍了一张图上传到“智慧农业服务平台”。“你别着急,这平台传输数据,线上专家分析,也得要时间。”孙陆波一边操作着手机,一边劝慰着急的老伴。没过几分钟,手机“叮”的一声,服务平台上的专家发来了建议:这个水量浇的有点少,还得再加大一些。现在小麦正好返青,水浇够,产量才能上的去。

有了线上专家的“贴身指导”,孙陆波的春耕省了不少力。“以前农户碰到问题,请专家下乡一趟,一天下来也解决不了几个问题。现在通过智慧农业平台,农户只需拍张照片发过来,线上专家就能随时随地解决农户反映的问题。有的地块还配备了传感器,连照片都不用拍。这个板块如果显示为绿色,就表示植物生长正常,如果显示为红色,就会报警,这边就会自动检测并进行处理……”明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牛方鹏边操作智慧平台边向记者介绍。仅上一周,智慧平台就接到了全镇300余个种植大户提出的700多个问题。

“垄上行”科技为农志愿服务队把农业科技更精准地送入“寻常百姓家”,在科技的助力下,邹平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以上,产能稳定在80万吨以上。2020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68.8万亩,粮食总产90万吨,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智慧农业平台覆盖了25万亩农田,真正实现了农田管理“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

丰收让邹平市农业人底气十足。邹平市市委书记皮台田说:“我们要继续深挖潜力,把适宜的技术摸索出来,让科技为丰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让粮食产量和质量迈上新台阶。”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程芃芃 通讯员 周伟 张迅雷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