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课 季节:春之怀古

课程总结

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的阅读,要有一定深度。这深度不是说文章多么深奥,而是我们的思考往深处去想,要有主动探究的能力。要学会感受文章的内在结构、情感与思想,特别是对矛盾之处的敏感与用心。

《春之怀古》里面的春天形象非常多元,但和谐融于一篇文章之中,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

《夏之绝句》重点理解“蝉声”与“人生”的关系。作者是如何通过蝉声来解读人生的,这一点是思考的重点和难点。

一切思考都落到“语言细节”之中,落到对细节前后的关联性理解之中,这样才能进行深度的阅读。在《夏之绝句》中,蝉声是夏天的符号,也是身边之美,还是生命的歌唱,如何一步步地有层次地理解,就是阅读的关键之处。

名家作品赏读与写作,希望通过美好的文章,帮助孩子们提升阅读阐释能力,培育语感,感受汉语之美,这就是我课程的目标。

《第一课 季节:春之怀古》教学片段: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问题:请描述一下此段所写的春天景象。

案例:山被大雪覆盖,随着春天的到来,太阳暖暖照耀大地,冰雪慢慢融化,突然有一天,山甩掉了冰雪衣裳,穿上了一件绿衣服。雨水从天而降,混合着雪水,一起流向山脚,流向村落,流到了小鸭的脚上,水波荡漾,轻轻地吻着软软的春泥。

修改:山被大雪覆盖,随着春天的到来,太阳暖暖照耀大地,冰雪慢慢融化。突然有一天,冰雪再也支撑不住崩塌了。山,一改之前一成不变的冰冷,地上的花、树上的花热闹盛开。雨水从天而降,混合着雪水,一起流向山脚,流向荒村和篱笆,流到了小鸭的脚掌上,水波荡漾,轻轻地吻着软软的春泥。

总结:要贴合原文细节,合理生发想象。

“名家作品赏读课”学习总结

文/赫敏

新的学期,迎来了第二期名家作品赏读课,与之前的听课感受大有不同。

首先是我发现笔记变多了,以前差不多两页,现在则需要四页,且收获满满,听课时也不会影响互动交流,课后笔记差不多几分钟就搞定了。第二期,我更喜欢和彭老师互动了,不过有时大脑可能打不开,思维路径在兜圈,似乎一直困在迷宫里,一时发言说不出来。

名家课是教我们阅读方法和写作。首先修辞手法的关是要过的,除此以外,就是打开思维,因此课程中许多问题的答案会令我十分惊讶,不过仔细想想说得也对,当时怎么就没想到呢!

彭老师讲文章讲得很透彻,写作的顺序、修辞、好处什么都讲,也是我们目前阅读理解常考的题目,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这学期第一次语文测试,三篇阅读理解中凡是简答题,我一分没扣。(阅读理解扣分主要在于概括小标题或段、章,概括类型的很苦恼哎。)

接下来就是“读”,读是体会文章情感的最好途径,好的句子我没有刻意记,就是读着读着就一点点地记下了,读得越多记得自然越牢。

现在,我也越来越喜欢上名家课了,不过,就是思维不能局限,要打开、向外延伸。

讲师简介/Profile/

彭治旗:曾担任《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主编10余年,《学语文之友》读写专栏特邀专家;持有人社部中国继续教育工程协会颁发ACD青少年生涯规划导师中级证书;策划数十本畅销图书,著有《中考作文提分有办法》(三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联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发创意写作课程,参与策划南开大学文学院“语文素养通识课程”;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命题评审委员会委员,被邀全国各地讲座300余场。

通过“文字素描”“万物互联”的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写作的误区,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写作特长;指导上百名学生参与各类作文竞赛,获得全国知名高校的认可和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