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

你玩网游会氪金吗?

7天收入干掉PUBG(《绝地求生》),一个月内吸金2.45亿美金,暴打所有手游登顶全球收入排行榜冠军。自2020年9月问世以来,米哈游旗下的二次元开放世界游戏《原神》的火热程度与吸金能力都让人无法忽视。

根据 Sensor Tower 最新公布的《中国手游产品在海外市场收入 TOP30》数据显示,2021年1月,《原神》海外移动端收入达到1.14亿美元。这已经是《原神》连续第4个月问鼎中国出海游戏收入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原神》在世界范围内狂屠流水榜的同时,口碑却一路下滑,收获一片骂声。目前,taptap上评分仅有5.4/10分,在热榜游戏中基本处于垫底地位。bilibili《原神》PC版评分仅有5.3/10分,而二次元头部产品《阴阳师》、《崩坏》、《碧蓝航线》等在这一平台评分均在7—9分之间。“骗氪”“内容相似塞尔达”“掉率低”成为其主流的负面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场很火,争议很大。实际上,《原神》的现状就是整个游戏行业的缩影。

近日发布的《2020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游戏市场规模达2786.87亿元,同比增长20.71%,其中自主研发产品占八成以上。其中,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096.76亿元,同比增长32.61%,其收入占比进一步提高,达到了整个市场约75%;移动游戏用户规模达6.54亿人,同比增长4.8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游戏市场迎来爆发的同时,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月1日至5月26日,共监测到有关网课、网游和网络打赏等舆情信息2072233条。其中网游的负面舆情占比最高,达到53.49%。短短半年时间,媒体和用户的“吐槽”就超过40多万条。网游为啥纠纷频发?

乱象一、虚假宣传成风

一些网络游戏从获客到运营都充斥着让人防不胜防的套路,虚假宣传是最常见的招数。

游戏通过文案、视频等形式宣传游戏产品的卖点,如人物形象、道具及其功能、特效等,可是其在游戏中的实际效果却与宣传不符。而网络游戏经营者往往在上线游戏产品的展示视频中加贴一行小字“最终效果以游戏内为准”的声明,以此为自身免责。

最出圈的例子无疑是《贪玩蓝月》,你可能没玩过,但一定听过他的广告词:“大家好,我系渣渣辉”“我是古天乐,是兄弟就来砍我啊!”,凭借着魔性广告和众多明星推广,它一度成为现象级爆款页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宣传环节,它打着“无需充值”、“装备在线回收”“可以回收元宝,秒到账”的旗号吸引玩家下载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实际情况是,黑猫投诉平台上多名玩家在投诉中表示“说好的元宝回收没有”,游戏内也处处都是诱导充值的提示,”每天都要充钱才有元宝送,一个星期有3次活动,每次活动都需要充钱才能礼装备,每天都有个拍会,里面的装备都要通过元宝才能拍到。”

有的玩家累计充值几万元“入坑”,爆出的游戏装备也难回收变现,还遭遇退款无果,联系不到客服等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平台

乱象二、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机制形同虚设

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

但记者调查后发现,网上存在大量成年人身份证信息,还有个别网站提供成年人身份证生成器,记者用网络随机提供的身份证号和杜撰的姓名,在《阴阳师》与《植物大战僵尸2》两款游戏中注册成功。这样的实名认证根本无法识别正在游戏的玩家到底是通过实名验证的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

随后,记者体验了包括《第五人格》、《明日之后》在内的不少游戏,这些游戏虽然要求用户实名认证,但只需要关闭实名认证弹窗就可以继续游戏,并不受时间和次数限制。

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发生,有些游戏厂商推出了号称未成年人防沉迷的杀手锏——人脸识别功能,然而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以《王者荣耀》为例,有用户称,“只需要人脸识别1次就行,以后便不会再提示。”而滴滴跨城顺风车等其他一些风险较高的网络应用,每次使用都需要人脸识别。

此外,《通知》规定,网络游戏企业须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

但因实名认证制度落实不足,在收费环节就难以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付费行为。这直接导致了近年来未成年人大额充值的纠纷频繁发生。

12岁小学生花掉母亲4万元打赏游戏主播,11岁女孩趁上网课玩游戏花掉家人21.9万元积蓄,9岁男孩一个月在游戏里花掉13万元……

除了媒体报道,在黑猫投诉网游投诉中,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为游戏充值的情况也十分普遍。这些充值金额从数百元到数万元不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乱象三:侵害消费者选择权、财产权

2020年3月3日,中消协表示一些消费者反映,网络游戏经营者未经其同意,以游戏产品的优化、升级等名义,擅自变更已售出的人物形象、游戏道具及其功能、特效等。消费者购买的网络游戏人物形象、道具等产品,具有财产属性,是民法总则确认保护的财产权利。网络游戏经营者不应借助自身优势,未经消费者同意,以升级、优化等名义,擅自变更消费者已购产品的实际功能和效果。

新闻一出,微博热搜#网游严谨擅自变更已售道具及其特效#中,热评第一就是“在吗?闪耀暖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了解到《闪耀暖暖》是曾经制作了《恋与制作人》叠纸网络在2019年推出的换装手游。如果说《恋与制作人》氪金点(在网络游戏中的充值行为的目的)在于解锁更多浪漫剧情,那《闪耀暖暖》则是给“暖暖”(游戏里的主人公)买衣服、买鞋、买好看的小裙子。

在这样的换装游戏里,服装就是最关键的道具。

大量网友吐槽《闪耀暖暖》因用优化的名义擅自变更已出售人物的套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遇见逆水寒》、《英雄之刃》和《奇迹MU》也因擅自改动被大量网友点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90后都将游戏帐号作为虚拟财产写进遗嘱的今天,除了擅自删改消费者花钱购买的游戏产品之外,某些网络游戏经营者因故停服删档,未征求消费者意愿,对消费者原有账号采用一刀切处理方式,也属于侵犯消费者选择权与财产权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八月,腾讯与Bilibili合作发行的女性向养成类手游《偶像梦幻祭》突然宣布游戏将2020年10月12日停止运营。并在停运公告中表示,届时将删除所有玩家数据及角色资料等信息,虽然公司承诺将通过礼包/点券/抽奖的方式对用户游戏账号内未消耗虚拟货币予以补偿。但用户必须在活动期内参与,否则视为自动放弃补偿权。同时提供的补偿方案为其名下的另一款游戏《捕鱼来了》的超值礼包退换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消费者不接受,游戏公司也不予退还相关充值,这使消费者不得不接受游戏公司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